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日本语

最新头条: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现任领导 > 正文

张季风

作者:   来源:   时间:2013-11-12

  

    姓名:张季风  性别:男

  所在部门:日本经济研究室

  职务:副所长;研究员

  学历:日本东北大学大学院经济学博士

  专业:日本经济

  电话:64014021  Email:jfzhang@cass.org.cn 

  

  >>>简历


  1982年1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

  1982年1月——1989年7月,在机械工业部长春气象仪器研究所工作

  1992年在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获得日本经济专业硕士学位,留校任教

  1992年年底,赴日本进行合作研究,任日本宫城教育大学客座研究员

  1994年入日本东北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研究科留学 1999年3月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9年3月被聘为该校客员研究员(做博士后研究)

  1999年12月,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工作 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经济研究室主任、所长助理

    2017年7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研究领域


  日本宏观经济分析、中日经济关系、日本国土综合开发

  

  >>>主要论著


  著作: 

  1、《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论》,专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1月。

  2、《挣脱萧条:1990—2006年的日本经济》,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

  3、《日本与东亚经济合作》(副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9月。

  4、《21世纪中日经济合作与展望》,副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

  5、《日本各学科知名学者要览》(副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

  论文: 

  日本经济:现状与展望,《亚非纵横》,2007年第1期。

  步入自律性复苏轨道的日本经济,收入《日本:200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10月。

  日本宏观经济运行走势分析,《当代亚太》2006年第3期。

  日本经济步入“自律性”复苏阶段,《国际金融》2006年第1期。

  “政冷经热”析,《Beijing Review》2006年第21期。

  中日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的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日本学刊》2006年第4期。

  经济影响与被影响的经济——后小泉日本对华关系的态势及走向,《新广角》,2006年第9期。

  日对华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2006年5月18日,第77期。

  日本贸易顺差、日元汇率与外汇储备状况,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2006年8月3日,第118期。

  日本经济步入自律性复苏轨道,《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2006年6月。

  日本经济回顾与展望,国家发改委《国际借鉴》,2006年第1期。

  当心“政冷经热”走向“政冷经凉”,《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1月27日,第一版。

  日本经济告别零利率,《人民日报》2006年7月19日,第七版。

  日本经济复苏势头强劲,《学习时报》2006年3月6日

  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学习时报》2006年4月3日。

  日本解除零利率政策的背景及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7月25日。

  安倍政权的经济难题,《人民日报》,2006年11月

  日本不良债权处理的突破性进展与课题,《日本研究》,2005年第1期。

  中日之间“政冷经热”常态化与对策,《国际贸易》2005年6月号。

  日本引进外资新动向——如何看待日本引进外资首次超过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国际贸易》2005年8月号。

  日本经济走势及对我国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2005年2月。

  把握机遇,继续加强中日经济合作,《经济日报》,2005年5月7日第一、二版。

  着眼大局,加强中日经济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4月28日。

  复苏趋缓的日本经济,收入《2004:日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9月。

  今非昔比 中日经济的互补性与依存性制约中日关系,《新广角》周刊2005年第11期。

  社科院A类课题《中日关系与东亚区域合作》(《21世纪的中日关系》),中日经济关系、东亚经济合作部分,重庆出版社(待出版)。

  北京市发改委重大课题“国际大都市比较课题”,东京部分及总报告部分。

  当前中日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策,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2005年6月。

  日本高速增长时期制定经济规划的经验以及对我“十一五”规划的借鉴意义,国家发改委专家座谈会,2005年11月4日。

  汽车领域的中日合作,收入《中日公共事业与区域经济振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9月23日。

  中日之间政冷经热常态化及其思考,收入北京大学《2005年中日经济高级论坛论文集》,2005年10月9日。

  日本对外投资情况分析及对策、《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5年第32期。

  中日经济关系的新变化与我国的对策,收入《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第九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4月23-24日。

  中日经济关系与汽车领域的合作,名古屋市立大学讲演会,2005年2月10日。

  中日国土开发政策比较研究,一桥大学讲演,2005年3月25日。

  中日“政冷经热”常态化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中日韩合作与东北亚秩序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2005年8月6日。

  “东亚FTA”的现实意义与可行性,收入《21世纪中日经济合作与展望》,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

  从战略视角看中日两国汽车产业的合作,收入《21世纪中日关系发展构想》,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8月。

  缓解能源领域竞争——兼论中日两国汽车产业的合作、《国际贸易》、2004年1月。

  日本经济走向复苏、《当代亚太》、2004年1月。

  经济列车驶向复苏、《人民日报》、2004年2月20日。

  日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与教训、《经济参考报》、2004年2月20日。

  日本产煤地区结构转型的经验、《国际借鉴》、2004年第3期。

  探求更多共同利益——中日两国在能源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国际贸易》、2004年第9期。

  结构性因素并未根除——日本不良债权处理的突破性进展与面临的课题、《国际贸易》、2004年第9期。

  “小泉改革”剖析、《当代亚太》2004年第7期。

  日本经济走向复苏原因探析、《现代日本》2004年第2期。

  日本经济何时步入自律性复苏,《世界知识》2004年第4期。

  2003年日本经济运行基本情况,收入《日本:2003》,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9月。

  日本经济回升原因分析,收入《日本:2003》,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9月。

  当前日本经济热点问题透视,收入《日本:2003》,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9月。

  2004年日本经济走势分析,收入《日本:2003》,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9月。

  “小泉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合著),《日本学刊》2004年第1期。

  中日经济合作的互动机制与前景展望——兼谈对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在浙江中日经贸合作开放论坛上的讲演,收入《中日经贸合作(浙江专题)论文集》,2004年6月9日。

  “21世纪中日经济合作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日本学刊》2004年第3期

  中日两国在能源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日本学刊》2004年第6期。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中国企业家》2004年第4期。

  2003年日本经济明暗相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2月10日。

  日本经济缘何回暖,《经济日报》,2004年5月10日。

  2003年日本经济(上),《学习时报》2004年1月19日。

  2003年日本经济(下),《学习时报》2004年2月9日。

  千万不可小看日本,《环球供应链》2004年第12期。

  日本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2004年3月。

  欲振乏力的日本经济,收入《日本:2002》,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10月。

  战前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特点,《日本学刊》,2002年第3期。

  战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极其特点,《日本学刊》2003年第2期。

  日本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及其启示,《中国审计》,2003年第6期。

  提高内需比重,促进全面小康建设,《社科党建》2003年第2期。

  新干线与日本经济,《日本学刊》2003年第6期。

  21世纪初期中日经贸关系的机遇,《中国审计》2003年第24期。

  日本央行维持现行金融政策情况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3年第4期。

  日本经济近期发展趋势,《日本学刊》2003年第1期。

  日本经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3年第8期。

  小阳春难敌寒冬夜,《中国财经报》2003年1月18日。

  日本央行和政府顶牛,《世界新闻报》,2003年1月23日。

  东亚自由贸易区:13国新垦,《粤港信息日报》,2003年10月22日。

  日本经济——浮出水面透口气,《中国财经报》2003年12月20日。

  摆脱困境走向自律性复苏的日本经济,收入《日本发展报告(2000-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7月。

  举步维艰的日本经济,收入《日本: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7月。

  中日经贸合作的互动机制与前景展望,《现代日本》,2002年第4期。

  构筑东亚共同体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经济视点为中心,收入《日本与东亚经济合作》,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9月。

  中日经济关系纵横谈,《成功营销》2001年第5期。

  回顾与展望:2001年的日本,《日本学刊》,2002年第1期。

  东亚经济合作中的日本作用,《中国财经报》,2002年2月27日。

  2001年日本经济展望,《当代亚太》,2001年第3期。

  20世纪90年代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与特点,《日本学刊》,2001年第3期。

  日本经济复苏及其与东亚经济的互动关系《当代亚太》2000年第12期。

  中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研究,收入第4届中日青年论坛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12月

  日本综合国土开发《当代亚太》2000年第11期。

  日本经济复苏及其对东亚的影响,收入张蕴岭、赵江林主编《走发展、合作、开放之路》,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7月。

  日本进入大失业时代《中外交流》2000年第6期。

  战后日本失业结构特征与就业机制《日本学刊》2000年第2期。

  论日本的失业问题《日本学论坛》2000年第1期。

  90年代日本经济萎缩与政府的责任《日本研究》2000年第2期。

  近年日本经济萎缩与景气恢复面临的难题《现代日本经济》2000年第1期。

  中国における小城鎮建設の実態に関する一考察??小城鎮建設政策研究(1)、『研究年報経済学』(日本)第61巻第2号。1999年9月

  中国内陸部の小城鎮建設に関する現地調査の結果??小城鎮建設政策研究(2)、『研究年報経済学』(日本)第61巻第3号。1999年11月

  中国における小城鎮建設の現状と問題、『東北農業経済研究』(日本)1999年第1号。

  日本との比較における中国の農業過剰労働力移動の特質(合著)、『東日本国際大学研究紀要』(日本)第4巻第1号。1998年9月。

  当前日本金融风潮透视《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2期。

  日本金融体制改革探析《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7期。

  北海道拓殖银行和山一证券倒闭的原因探析《现代日本经济》1998年第2期。

  私から見た日本の銀行、『こうゆう』(日本)、1996年第23号。

  日本细川内阁的经济政策走向、《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年第2期。

  日本经济国际化中的人才国际化《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年第8期。

  日本东北地区产学官一体化及对我们的启示(合著)《经济视角》1994年第10期。

  战后日本金融的宏观管理与金融国际化《上海金融》1994年第4期。

  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及对外开放体制的确立《外国问题研究》1994年第3期。

  亚洲新兴工业国及地区出口导向工业化研究(合著)《外国问题研究》1994年第3期。

  洋务运动、殖产兴业、经济发展《外国问题研究》1994年第2期。

  困扰日本经济发展的难题——劳动力不足《亚太经济》1994年第2期。

  日本劳动力市场的新变化与走势探析《世界经济与政治》1993年第6期。

  细川内阁的“紧急经济对策”与产业结构调整《亚太经济》1993年第6期。

  東北インテリジェントコスモス構想についてーー兼ねて中日両国における東北地方の合作を論ずる、『Intelligent Cosmosニュース』(日本)、1993年第8号。

  谈细川联合政权与产业结构调整《外国问题研究》1993年第4期。

  “东北高智能小宇宙构想”及其特点——日本“产学官结合”的典型模式《外国问题研究》1993年第2期。

  试析90年代日本经济的一大难题——人手不足《日本研究》1992年第4期。

  科技人才短缺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初探《现代日本经济》1992年第4期。

  中日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政策比较分析《外国问题研究》1992年第1期。

  90年代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兼谈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日本问题研究》1992年第2期。

  日本的人才国际化与我们的思考《日本问题资料》1992年第3期。

  浅谈日本资本原始积累及其特点《外国问题研究》1990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0 京ICP备05036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