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及发展:
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成立于1981年,是中国国内最早成立的系统研究日本社会文化的研究机构。在叶渭渠研究员、高增杰研究员、王伟研究员、崔世广研究员等前辈学者的辛勤努力下,为日本社会文化学科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开创了良好的局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多年来,社会文化研究室集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于一体,对日本社会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综合性研究,业绩显著,成果良多,在相关日本研究学界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研究方向及领域:
社会文化研究室的定位是不仅对日本社会体系即对日本社会整体运行机制及思想文化等进行学理性研究,也对日本社会文化的热点现象和敏感问题进行深度解析;不仅对日本社会思想文化本身进行系统的解剖探析,而且对作为日本社会文化外溢效应部分的巧实力的对外影响也进行相关比较探究。目前,社会文化研究室主要研究领域如下:日本社会政策、文化战略、社会结构、社会分层、国民性、社会组织、社会运动、艺道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文化交流、社会思潮等。
人员构成及简介:
社会文化研究室现有在职研究人员8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4人,分别在上述相关研究领域中承担着不同的专业研究工作。在站博士后1人。具体情况如下:
研究室主任:
张建立(主任),男,日本立命馆大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郭 佩:(副主任)女,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助理研究员。
在职研究人员:
胡 澎:女,北京大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赵 刚:男,日本皇学馆大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熊淑娥: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助理研究员。
李书琴:女,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助理研究员。
卞显乐: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助理研究员。
沈丁心:女,在站博士后。
主要研究成果及学术活动:
研究室成立40余来,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日本研究所的整体学术优势,经过艰苦努力,在日本社会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国内外出版的专著就有《日本近代成功的启示》《近代启蒙思想与近代化》《日本青年剪影》《日本的传统与现代化》《当代日本的主要社会问题及对策》《日本传统文化》《川端康成评传》《日本人的美意识》《日本文明》《日本古代文学思潮史》《日本近代文学思潮史》《日本现代文学思潮史》《日本文学史》(古代卷)《日本文学史》(近现代卷)《日本的社会思潮与国民情绪》《茶之汤与日本茶道》《日本茶道论》《艺道与国民性》《日本文化史》《日本文化的历史与特征》《日本对外政策思想研究》等几十种,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的论文等达数百篇。其中,一些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研究成果奖等奖项,不少被国内外报刊杂志转载引用,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和社会影响。确立了其在国内的核心和领先地位,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中国日本社会文化研究的权威机构。
研究室始终站在国内日本社会文化研究的前沿,早在1987年,该研究室就发起召开“日本文化学术讨论会”,率先就日本文化的概念和研究方法进行讨论,对推动国内日本文化的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1995年以后,发起了关于“日本文化研究方法”的大讨论,对改进国内日本文化研究的现状和促进日本文化研究的深入,发挥了很大作用。1998年以来,又相继召开了“日本发展模式的再探讨”、“21世纪日本文化的课题”、“转型中的中国与日本”、“当代日本社会思潮”、“中日两国的相互认识”、“世界中的日本文化”“中日韩人口问题与社会发展”“中日韩女性问题”等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对推动中国的日本社会文化研究的不断发展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室不仅与国外诸多相关研究机构和人员有着各种联系,在国内日本社会文化研究机构中,也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依托日本社会文化研究室成立的“中日社会文化研究中心”,不仅聘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为顾问,还集中了各地许多一线优秀研究人员,形成了全国性的学术研究和信息交流网络。
教育活动及团队建设:
研究室的多名研究人员分别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硕博导师,承担多门主课的教学任务,培养出多名研究日本社会文化问题的研究生,为我国的日本研究学科梯队建设作出了贡献。近年,随着人才流动加快和代际更新,社会文化研究室在向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输送了若干高级人才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的人才培养和研究布局调整。总体而言,日本社会文化学科的发展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善的问题,需要在科研成果、学术活动和对外交往上努力取得长足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期更好地符合中国社科院的“三个定位”、为中国对外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办公室电话:64039042 传真号码:64014022
通信地址: 北京张自忠路3号东院日本所
邮编:1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