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经济学”的效果正在减弱
安倍上台伊始就抛出了“安倍经济学”,其主要内容就是大胆的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唤起民间投资的增长战略,即所谓的“三支箭”。众所周知,“安倍经济学”实施后的市场反应不错,股市回升、日元贬值,实际GDP 出现了连续5 个季度的正增长。日本政界和主流媒体大肆宣传,这是“安倍经济学”取得的巨大成果,新《日本再兴战略(改订版)》也对其成就做了充分肯定,并通过各种绩效指标来进行佐证。实际上“安倍经济学”的预期效应已开始减弱,而其弊端与隐患也开始显露端倪,日本经济还存在诸多风险,其前景不容乐观。
2013财年,日本实际 GDP 增长率达到2.3%,特别是2014年第一季度更高达6.7%,私人消费、就业以及设备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向好,但这种短期复苏不仅仅是“安倍经济学”带来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告诉我们,大凡经济出现景气或衰退,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
然这次出现较高增长也不例外。首先,并不能否认“安倍经济学”带来的刺激效果。第一支箭“货币政策”和第二支箭“财政政策”的主要功能就是“开闸放水”。日本央行从 2013 年4 月开始实施“量化质化宽松政策”,大量购入长期国债,同时不断增发基础货币,从146 万亿日元增加到现在的235 多万亿日元;财政投资也超过18 万亿日元,这是史上最大规模的财政投资。如此巨大的刺激力度自然会产生一定效果。正如大家所见,政策出台后,日经平均股指迅速回升,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与此同时,长期困扰日本经济的日元升值得到控制,日元贬值2 成多。在资产效应的作用下,私人消费有所扩大;在日元贬值的背景下,出口也有所恢复;在公共投资扩大的推动下,内需有所扩大,直接促进了经济复苏。
但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其一是经济周期循环的作用。此前,日本经济经历了 7 个月的衰退之后,于 2012 年11 月触底,2013 年刚好进入战后日本第 16 次经济循环高涨期的通道。换句话说,无论谁执政,也无论有无“安倍经济学”,日本经济也将出现较高增长。其二是消费税增税之前集中消费的拉动。由于要提高消费税,2013年第四季度以来,住宅、汽车、大型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剧增,骤然增加的扎堆消费推高了经济增长率,这也是今年第一季度实际GDP 出现6.7%高增长的主要原因所在。
总体来看,这次短暂景气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共投资的扩大和提高消费税之前的集中消费所带来的,并不意味着日本经济已进入了自律性的复苏轨道。这种强势增长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在“安倍经济学”的刺激下,日本经济取得了些许效果,但其效应在逐渐减弱。
第一,宏观经济增长乏力。 2013年四个季度的实际 GDP 增长率分别为4.5%、4.1%、0.9%和0.7%,虽然维持了正增长,但高开低走,增速递减的趋势十分明显。今年的形势也十分相似,由于消费税增税前集中消费的特殊情况,全年将高开低走。
第二,实际物价上涨虚高。“安倍经济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消除通缩困扰。诚然,日本的物价确实有所上升,核心消费者物价从2013年4 月份的-0.4% 上升到 12月的1.3%,今年6 月又上升至3.3%,但是,目前的物价上涨很大程度是提高消费税和大量进口能源带来的,输入性通胀的成分很高,扣除消费税上涨因素后的物价只有1.5%,距离日本央行设定的 2%目标还相差很远。因此,现在还不能说“已经实现了摆脱通缩目标”。
第三,积极财政政策收效甚微。2012年度补充预算投入的 13万亿日元中央财政投资,本应在2013 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到位,但却丝毫没有见效,并没有挡住经济下滑的趋势。
第四,史无前例的“量宽政策”,并没有获取预期的“资产再分配”效果。据日本央行的“资金循环统计”显示,今年 3 月末企业等民间非金融法人的现金及存款余额为 232 万亿日元,增幅为4.1%,而借款余额仅增长 1.0%。另外,截至 3 月底的一年间银行存款增加了 31 万亿日元,但贷款只增加了11 万亿日元,这说明有 20万亿日元仍滞留在银行。“量宽政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将家庭和企业所保有的资金转移到设备投资和积极的资产运用当中去。很显然,“资产再分配”目标并没有达到。
第五,出口虽有增长,但贸易逆差巨大。在日元贬值的作用下,日本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所增强,2013年出口增长了 9.5%,但由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大量进口,进口总额远远大于出口,出现了11.4 万亿日元的巨额贸易逆差。这是 1979年以来第一次出现连续三年的贸易逆差。据日本内阁府计算,在2013 年1.6%的经济增长率当中,内需拉动 1.9%,而外需(净出口)为0.3%的负拉动,直到今年上半年外需为负拉动的局面仍未改变,这说明安倍依靠外需拉动经济的目标以失败而告终。
当然,“安倍经济学”效应减弱和消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安倍经济学”自身存在许多缺陷。“安倍经济学”更多的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而提出的急功近利的应急性政策。综观“安倍经济学”,其核心无非就是超宽松的量宽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就是短期政策,对长期性结构性问题不起作用,因此取得短期效果后自然要失灵。实际上,目前日本市场并非缺乏资金,而且产能过剩,企业资金丰富,而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对象。因此,流动 性再大也未必带来应有的实体经济效果。虽然“安倍经济学”的第三支箭触及到结构问题,提出的政策太多,而且基本都停留于空洞的口号上,缺乏具体措施。
另外,安倍及其智囊对通缩成因出现明显误判。实际上,影响物价的真正因素是工资水平的低下,而工资提高与否并不是由货币供应关系所决定的。因此,“安倍经济学”并没有把增加工资作为政策重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败笔。私人消费占日本GDP的56% ,收入上升是扩大私人消费的基本前提,物价上涨而工资不随之上涨,意味着实际工资的下降,必然会使百姓生活陷入困境,最终导致消费更加疲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