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如何应对校园欺凌的
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现象日渐增多,成为民众关切的社会问题。校园欺凌不仅破坏校园的正常秩序,也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青少年的生命安全,需要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及时遏制并加以解决。日本是校园欺凌多发的国家之一,校园欺凌曾经给日本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面对不断增多的校园欺凌现象,日本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在治理校园欺凌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成效。日本经验或许可以为我国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日本校园欺凌的由来与成因
自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校园欺凌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30多年来,日本发生了多起中小学生因受欺凌而自杀的事件。如1985年东京都中野区中学二年级学生自杀事件;1994年爱知县西尾市中学二年级学生自杀事件;2006年北海道泷川市小学六年级学生自杀事件;2011年滋贺县大津市中学二年级学生自杀事件等等。这些事件通过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日本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除青少年处于青春期自身特点外,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首先,二战后,日本经过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发生变化,富裕的生活、精神上的空虚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膨胀。追求物质生活,忽视精神生活,社会道德水平普遍下降。一些青少年在自己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时,就开始变得焦躁,表现强烈进攻性和掠夺性。其次,日本进入少子化社会,核心家庭逐渐增多,兄弟姐妹数量减少,儿童在团体中生活成长的机会大幅度减少。加上父母的过于保护、过于干涉导致不少青少年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逐渐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当孤独、郁闷的情绪无处发泄时候,很容易向比自己弱小的人发泄不满,甚至出现暴力行为。再次,日本是以学历为重的国家,企业和政府机关在招聘时有着根据学校名气来判断个人能力的高低,从而决定是否录用的传统。因此,孩子们从小开始背负着沉重的学业压力,这又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很多学校仍单纯看重升学率,过分偏向于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则不够尊重。这些受到冷落的学生很容易被孤立,作为排解压力的方法之一,有的孩子走上了实施欺凌的道路。
日本校园欺凌的现状与特点
在日本,关于校园欺凌有明确的定义,但随着对欺凌认识的加深,定义的内涵和外延也有所变化。1986年日本文部省在“关于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等学生指导上诸问题调查”中首次把“欺凌”定义为:对比自己弱小的同学单方面进行持续身心攻击,对方深感痛苦,学校可确认其事实的行为。1994年从定义中删除了“学校可确认其事实”,增加了“其行为是否为欺凌,不能进行表面的、形式的判断,而是要站在受欺凌学生的角度来判断”一句,突出了从弱势学生方面看待欺凌问题的思想。2006年在强调要从受欺凌的角度认识欺凌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把“欺凌”定义为:中小学生因受到与自己存在一定人际关系者的心理性和物理性攻击而感受到痛苦的行为。定义的改变,一方面把受欺凌者的感受放到第一位,把校园内外发生的更多现象纳入到欺凌范围,另一方面,进一步唤起人们对校园欺凌的关注。
根据文部科学省统计,2015年日本校园欺凌数达到了224540件,发生欺凌事件的学校有23528所,占全体学校的62.0%,[1]校园欺凌主要集中在小学高年级到初中2年级。这个数据看起来触目惊心,但也反映出日本对校园欺凌有明确的认知,学校及教师的相关防范意识加强,并勇于正视欺凌问题。
日本校园欺凌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通过辱骂、捉弄、孤立、殴打等形式对弱者进行身体、心理上的攻击;第二、通过手机和网络欺凌作为新的方式在日本快速发展起来,先进的设备使得暴力行为传播更为迅速,也更隐蔽,但对学生心灵的创伤更为严重;第三、欺凌现象涉及的人员多,不仅有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还有一旁起哄和无视的旁观者群体,但却没有“调停人”和“通报人”,这容易助长施暴者的气焰,并导致欺凌问题经常难以被发现。
日本校园欺凌对策及借鉴
面对连年延续、花样不断翻新的校园欺凌现象,日本多管齐下治理校园欺凌。
首先,政府积极应对,走校园欺凌法制化道路。早在1985年日本文部省发出“加强关于中小学生欺凌问题指导的通知”,要求学校认识欺凌问题的重要性。1995年发布“关于为解决欺凌问题当前需要采取有关对策的通知”,提出政府、学校、教育委员会、家庭、社区要共同应对校园欺凌问题。2006年发布“关于欺凌问题的紧急建议——面向教育相关人员和国民”,明确提出要对欺凌问题置之不理的教员进行惩处。2013年通过《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其原则是“早发现、早预防”,并明确各方的职责,防止相关部门推诿责任、包庇隐瞒真相。如遇重大被害及恐吓事件,学校有义务第一时间直接向警察通报。该法规定,如果发现网络欺凌问题,学校与网络公告栏的管理者取得联系,立即进行删除,倡导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欺凌事件。该法的颁布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日本把防范和治理校园欺凌纳入法制化轨道。2016年6月30日至10月24日,文部科学省下设的“防止欺凌对策协议会”召开6次会议,通过相关专家的积极参与,把握并检验2013年法案的实施举措情况,提出了今后进一步防止校园欺凌的更具实效性的对策。
其次,加强校园管理,做好预防工作。日本要求学校重视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相互尊重人格的态度。二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课的地位曾被大大削弱,仅仅作为其他学科的补充,不被重视。2011年发生在滋贺县大津市一名受欺凌的中学生自杀事件成为教育改革的导火线,促成政府在教育改革中突出德育的主导地位。2013年文部科学省在“关于充实道德教育的恳谈会”上正式把“道德学科化”作为议题,主张用强有力的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性”。2015年日本正式宣布将在中小学实行“道德学科化”,把德育上升到和国语、数学等学科同等重要的高度。
日本学校定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和咨询活动,及时把握校园欺凌的实际状况。根据文部科学省统计,2015年,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的欺凌事件有51.4%,[2]是发现欺凌现象的主要方式。日本各校还制定“防止欺凌基本方针”,并放在学校网站上,学生入学及各年度都进行说明会,让所有学生、教师掌握相关内容。学校设有专业人士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和“儿童安全对策支援室”,一般由律师、心理医生、退职警官和大学教授组成。不仅在早期为学生、教师提供咨询,也在欺凌事件发生后的调查阶段提供第三方意见,以防止学校或教育委员会因顾及学校名声而不及时将相关信息提供给家长,保证公平公正地解决欺凌问题。
再次,政府、地方自治体和家庭相互合作,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根据青春期少年儿童自尊心强,不愿意与家长交流的特点,日本文部科学省设有全国统一号码的“24小时儿童SOS咨询热线”,法务省也设有全国免费“儿童人权110”求助热线,以便被欺凌者和家长及时求助,为他们排忧解难。只要拨通电话立即连接所在地区教育委员会。日本全国各地还设有教育咨询机构。2015年由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所管的教育咨询机构有180所,由市町村教育委员会所管的教育咨询机构有1506所,[3]配合家庭和受害者做疏导工作。日本在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方面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全国各地教育委员会给家长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和相关信息,鼓励亲子活动,支援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家庭状况是学校欺凌对策小组进行讨论的关键,在保护隐私的基础上进行妥善记录。只要发现欺凌问题,学校尽快通知家长和教育委员会,共同采取相关措施。
总之,日本面对日益增多的校园欺凌现象,制定了相关法律制度,采取了综合性应对措施。在治理校园欺凌过程中,主要强调早预防、早发现、早应对,有效防治校园欺凌问题。目前,我国在大部分情况下,欺凌行为只是被单纯地当成打架斗殴,被碎片化处理,应对措施不够完善。既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也缺少咨询机构、求助热线等有针对性的援助机制。一旦遇到校园欺凌,这些学生可以说是孤立无援。防范和解决校园欺凌,仅靠面向加害者与被害者的临时性教育和援助还远远不够,需要对所有学生进行教育,创造积极、友善的校园文化。同时,全社会要认识到校园欺凌的严重性,共同面对,同心协力去预防和解决。
[1] [日]文部科学省:平成27 年度「児童生徒の問題行動等生徒指導上の諸問題に関する調査」について,平成28 年10 月27 日,第2页, http://www.mext.go.jp/b_menu/houdou/28/10/__icsFiles/afieldfile/2016/10/27/1378692_001.pdf, 2016年12月24日检索。
[2] [日] [毎日新聞] 2016年11月7日,「いじめ把握、アンケート有効」,http://mainichi.jp/articles/20161107/ddm/013/100/043000c,2016年12月28日检索。
[3] [日]文部科学省:平成27 年度「児童生徒の問題行動等生徒指導上の諸問題に関する調査」について,第5页。 http://www.mext.go.jp/b_menu/houdou/28/10/_icsFiles/afieldfile/2016/10/27/1378692_001.pdf,2016年12月25日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