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执政危机走向何方?
作者:谢若初 吕耀东 来源:《瞭望》2017年第31期 时间:2017-08-01

▲7月24日,在日本东京,日首相安倍晋三(中)在日本国会众议院接受质询。新华社记者 马平 摄
◆ 加计学园丑闻已成各方势力对安倍政权发泄不满的突破口
◆ 无论加计学园丑闻是否会成为压垮安倍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安倍必会在应激之下使出浑身解数来挽救颓势,这种应激反应非常值得警惕
◆ 安倍执政危机酿造过程中所隐含的内在规律性,值得特别关注
7月24-25日,随着日本参众两院预算委员会于闭会期间对加计学园丑闻等问题进行闭门审查,该事件对安倍政权造成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发酵。日本媒体报道,防卫大臣稻田朋美28日宣布辞职。
以民调支持率连创新低、步入30%以下的“危险水域”为标志,安倍政权处境越发被动,执政危机正不断加深。作为亲率自民党重夺政权的安倍,本已成为二战后日本执政时间第三长的首相。如果能够如愿通过延长总裁任期而使任期达到“3届9年”,安倍将有望成为战后乃至整个日本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
表面上看,执政前途“一片光明”的安倍政权被突如其来的政治丑闻逼入下台危机,着实令人意外。而实际上,可能导致安倍下台质变的诸多前量变因素,早已在其政权运行过程中显露端倪并逐步加速渲染开来。可以预见的是,无论加计学园丑闻是否会成为压垮安倍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安倍必会在应激之下使出浑身解数来挽救颓势。这种应激反应非常值得警惕。同时,安倍执政危机酿造过程中所隐含的内在规律性,值得特别关注。
自酿苦果前途看衰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并无有力证据能坐实部分政府官员在安倍授意下,为加计学园增设兽医系提供便利;在类似决定性证据出现之前,加计学园丑闻也难以对安倍政权造成致命一击。但此丑闻已成各方势力对安倍政权发泄不满的突破口。
也就是说,安倍政权支持率暴跌,表面看是由于加计学园丑闻曝光,实则由于其二次上台执政以来的诸多行径已招致各方严重不满;不满情绪经过一段时间累积发酵,最终通过加计学园丑闻的形式爆发出来。酿成这一苦果的正是安倍自己。
对在野党和普通民众而言,二次安倍政权最令人不满的就是自2012年年底上台以来强化“官邸政治”,以及屡次无视民意而唯我独尊的劣迹。凭借在众、参两院选举取得大胜,安倍政权一扫“扭曲国会”阴霾,在国会掌握了主动权。正是这种“顺风顺水”,使得安倍政权在许多问题上一意孤行、强奸民意,不断采用强硬手段来实施其右翼政治主张。
2013年11月,安倍政权设立首相集权型的国家安全保障会议,进一步强化首相官邸在安全方面的“司令部”作用,引发朝野相关政党与民众不满;
此后不久,安倍政权强行通过《特定秘密保护法》,在决策层为日本外交、安全政策蒙上“密室政治”的阴影,引发民众抗议;
2015年,安倍再次利用执政党在国会多数派优势,强行表决通过新安保法案和解禁集体自卫权,使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的相关规定成为一纸空文,为此再次遭到在野党和民众的强烈反对;
今年6月,安倍政权故技重施、彻夜开会,强行通过了《有组织犯罪活动处罚法修正案》,为其置民意于不顾的行径再添罪证。
可以说,安倍政权每一次强推法案与无视民意的举动,都是对民众信任的肆意挥霍与透支,更是对日本民主主义精神的践踏。安倍政权丧尽民心之日,即是被民众抛弃之时。
在自民党内部,安倍长期独霸政权、任人唯亲的行径也引起诸多不满。自民党内部从来派阀林立,身为总裁,需要以政治才干确保其政党在选举中获胜,更要在执政期间妥善平衡派阀间复杂关系以保持“后方”稳定。然而自第二次执政以来,安倍渐次表现出一人或一派独大的决策意识,不仅长时间独霸政权,且在阁员任用上任人唯亲,不断打压党内反对派。其一手提拔的防卫大臣稻田朋美,因各种不当言行而饱受诟病,屡次被朝野呼吁罢免。身陷一系列丑闻、“自身难保”的安倍却一再对其予以包庇,坚持在撤换问题上与在野党“对抗到底”,足见其内心刚愎自用、任人唯亲的观念是何等根深蒂固。
此外,有关安倍健康出现问题的消息也不断见诸报端,引人遐想。2007年,时任首相安倍宣布因健康原因辞职,第一次安倍政权宣告倒台。其实造成安倍辞职的症结是自民党在当年的参议院选举中惨败,导致该党52年来首次丧失参议院第一大党身份。安倍难辞其咎,不得已而用虚假病因来辞职。
在日本政治生态中,党首往往由于在参、众两院选举中失利,或因党内对在其带领下赢得下一次选举丧失信心而辞职。在日本现行选举制度下,党首形象与每一个该党候选人能否当选息息相关。如果让在此次国会审查中给人以“不诚实”印象的安倍续任自民党总裁,则其家族与朋党式政治的独断用人机制,势必会压低自民党候选人在选举中的成绩。眼下,持续走低的支持率已经开始动摇党内对安倍的信任。频频爆出的健康问题,或许正是这种信任危机的重要表现。
修宪、外交能否成为救命稻草
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一名职业政客,延长政治生命、维护执政党地位,是安倍当前最主要的政治算计。面对加计学园丑闻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安倍力图奋力一搏。但不难发现,可供安倍搏杀的政治抓手其实非常有限:
在首相形象方面,事实证明向国民道歉、亲自在国会进行澄清,无法挽回安倍在国民中的诚信危机。
在人事方面,改组内阁、撤换身陷舆论漩涡的稻田朋美,也许能够暂缓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但受限于其“实现领导岗位三成以上为女性”的政治承诺,合适人选寥寥无几,而起用新人又颇具风险。
在经济方面,姑且不论“安倍经济学”成功与否,仅就时效性而言,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扭转当前不利局面。
除此以外,眼下有可能挽救安倍政权于水火的,就只剩下修宪和外交了。
一直以来,以第九条为主要对象来修改和平宪法,使日本成为所谓“正常国家”,是安倍梦寐以求的政治理想。为此,安倍政权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修改《自卫队法》与解禁集体自卫权,正是如此处心积虑的结果。按照原定计划,2017年应当是安倍推进修宪的关键时期,但是森友学园、加计学园等丑闻连续曝光及其引发的支持率骤降,可能会打乱安倍修宪的原定计划。
从修宪的基本条件上看,目前以自民党为首的修宪派仍占国会超过2/3议席,握有主动权。在支持率没有明显回升的情况下,安倍必定不敢贸然提前众议院大选,因而短时间内导致修宪派失去主动权的外部条件并不充分。而在自民党内部,虽然有人已在为后安倍时代摩拳擦掌,但以安倍为首的细田派仍占据优势地位,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倒戈。
因此,是走以缓和民众不满、延长政治生命为目标的稳健路线,还是一意孤行走加速修宪、强留政治遗产的激进路线,这样的政治抉择,一方面取决于丑闻涉事双方能否找出决定性证据,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安倍可能持续的武断专横。从前不久爆出的安倍希望在今年向修改宪法“迈出历史性一步”的消息来看,安倍还是执迷于能够在自己任内开启修宪“大计”。如此而聊夺修宪“第一人”的名声,不仅部分地实现了其政治理想,还可通过这一政治遗产对继任首相在相关领域的行动构成政治约束。
利用外交手段来转移国内关注点,借以缓解国内不利局面,是安倍惯用招数。7月初,安倍就试图通过对欧洲6国的访问来扭转国内的不利局面。然而,此次外交活动所取得的成绩并不能挽救其不断下滑的支持率。
一方面由于加计学园丑闻深刻的负面影响力,同时相关外交成绩所带来的红利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反馈于日本国内。但这不意味着其他方面的外交努力无益于安倍摆脱困境。相较于日欧关系,改善陷入僵局的中日关系,更有理由成为安倍政权的救命稻草。2017年正好处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的节点,中日关系的改善更将能够通过经济利益及时反馈给日本民众。因此,从安倍政权摆脱困境的可行性方案角度考虑,改善中日关系或将成为其在短时间内消除民众不满和质疑的上上之策。
对于安倍面对执政危机可能产生的上述应激反应,国际社会应予足够警惕。
就修宪问题而言,日本现行和平宪法不仅是日本处理国家事务的根本大法,也是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犯罪行为依据,对其战后行为加以约束的强制性国际规范与共识。因此,任何未获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赞同的修宪行为,都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蔑视,也是对现行国际秩序的公然挑衅。作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日本军国主义荼毒的受害国,中国有充足理由对日本以任何理由进行的修宪活动予以坚决的抵制与谴责。
至于改善中日关系问题,身为世界和平的倡导者、地区稳定守护者的中国,乐见日方主动改善双边关系的举措,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政府和人民会无原则、无限度地接受工具主义式的安倍外交的欺诈与戏耍。
认清日本政权本色
政权的性质,往往不会因为个别政治人物的告退而发生根本变化,因为已经被加以制度化的政治理念可以继续在相关领域发挥作用。无论安倍政权是否会因为加计学园丑闻而下台,也无论后安倍时代的日本将由何人领导,关于日本政治、外交领域的一些规律性认识,更值得在此时间节点予以强调。
首先,作为日本主要政党的自民党,始终都饱受政治献金、行贿丑闻的困扰。轰动一时的“里库路特”、“洛克希德”等丑闻,曾导致自民党多位政要引咎辞职并身陷囹圄。此次加计学园丑闻及早先披露的森友学园丑闻,都显示出虽然几经改革,但存在于自民党乃至日本政治体制中的权力寻租现象并未得到有效控制。
其次,日本政坛自民党一党独大现象长期持续以及在野党制衡力量的缺失,使日本政治处于畸形发展之中,现代民主政治形同虚设。即使未来安倍被迫下台,其政权也依旧会掌握在自民党手中。执政选择对象上的单一化,不利于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及时反映民意,也极易成为滋生独裁与暴政的温床。
再次,经过修宪势力70多年来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不断毒化与冲击,日本现行和平宪法已然被蚕食殆尽。从日本社会总体保守化的大趋势来看,修改和平宪法只是时间上快与慢、程度上缓与急的问题。世界可能被迫面对一个无法从国家根本大法的角度保证其军国主义不死灰复燃的日本。
最后,导致当下中日关系陷入僵局的主要原因,在于两国间的战略性、结构性矛盾。中日间诸多问题的解决不能天真地依赖于日方政权更迭造成的领导人变化。中日关系要想重回健康发展的轨道,亟待解决的原则性问题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