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挠“慰安妇”申遗,日本得不偿失
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新一批《世界记忆名录》名单。由中、韩等八个国家和地区民间团体联合申报的《“慰安妇”的声音》被列入延期决定项目。消息传出,日本立刻做出反应:外务省高官表示“总算放心了”;《产经新闻》称“官民合作,避免重蹈南京大屠杀申遗成功的覆辙”;与中韩展开对抗、申报《慰安妇与日军纪律文献》项目的日本民间团体更是兴高采烈。
日方上述反应完全在预料之中。为阻挠中韩等国申遗成功,日本投入了外界难以想象的资源、精力乃至体面:从缓缴教科文组织会费、施压要求修改登录规则,到高官公开黑脸威胁退出教科文组织,日本抛开苦心经营多年的“文化国家”谦谦君子形象,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日本媒体爆料,2015年南京大屠杀申遗成功后,安倍暴怒,要求“尽全力阻止登录,绝不容许再次失败”。现在,日本外交部门总算努着劲完成了这一任务。
2012年年底安倍重新执政后,日本就将历史问题作为宣传工作的重点,极力使历史问题不成为问题。在国内,安倍政府刻意挑拨民族主义情绪,将昔日受害国人民和国际良知人士追求历史正义的声音称作是“恶意污蔑日本名誉”,号召奋起反击。同时,压制国内舆论,甚至搞“反攻倒算”,如2014年启动对“河野谈话”、对朝日新闻“慰安妇”问题报道的“检查工作”等等。对外,日本除了反复在国际场合表达“慰安妇”问题是“误解”、有关问题已经解决,重点就是阻挠中、韩等国的申遗。
但是,这种自说自话的外宣和此次阻挠申遗暂时的如愿以偿,对日本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实际上是得不偿失。原因在于三点:
第一,违背了维护妇女人权的国际潮流。近年来,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妇女的安全权益特别是性别暴力问题,妇女人权成为普遍人权中一个不可剥夺和分割的重要部分。作为二战时日军性奴役的历史案例,“慰安妇”问题正是在此背景下引起高度关注。这既是为汲取教训、防止悲剧重演,也是为维护尚在人世的昔日受害者尽可能得到赔偿、补偿和恢复尊严等权利。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联合国人权机构、国际组织对日本在“慰安妇”问题上的错误立场表示担忧。此次日本的做法,只会更加暴露其在人权问题上的双重标准。
第二,违背了现代外交民主化的时代潮流。以日韩“慰安妇”争议为例,无论是1965年的《日韩请求权协定》还是2015年日韩“慰安妇”协议,都带有很强的顶层主导色彩。由于未能充分考虑大众舆论因素,外交协议很难真正转化为社会共识。文在寅执政后,在民意压力下,韩国转而主张“慰安妇”问题并未得到解决,相关制度和纪念碑等设施建设大大加快。如果日本对韩、中社会的新变化视若罔闻,只会引起更大的民意反弹和对抗。
第三,违背了和平民主国家的发展潮流。进入新世纪后,日本越来越重视国家形象,把战后的“和平民主国家”作为金字招牌。但是这一次为阻挠中韩申遗,日本官民双方却不惜把当年的皇军塑造成“文明之师”。在日本政府的全力“公关”下,其以民间团体名义提交的这一颠倒黑白的申报竟然以“第76号项目”登堂入室,反而成了对日本“和平民主国家”形象最响亮的一次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