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日本神户制钢造假事件
作者:徐梅 来源:《世界知识》2017年第22期 时间:2017-11-12
10月8日,日本神户制钢所承认,旗下三家工厂和一家子公司生产的部分铝铜制品被篡改技术数据,冒充与客户约定规格相符的达标产品出售;在过去的一年中,涉嫌造假产品有铝制品约1.93万吨、铜制品约2200吨、铝铸件约1.94万个。随着调查的展开和深入,该公司篡改数据的产品范围进一步扩大,从汽车、高铁到航空航天、液晶屏、武器装备等领域,波及企业数量从最初的200多家扩大至约500家。神钢造假事件,加剧了日本企业乃至制造业的信任危机。
暴露出的问题值得反思
神钢事件曝光后,受到牵连的国内外企业纷纷对涉嫌造假产品的安全性进行检测,政府相关部门也介入调查,目前事件仍在发酵,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不管怎样,作为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国际知名企业,神钢事件所暴露出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一是竞争能力下降。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制造业技术日新月异,欧美等发达国家陆续制定和实施有关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韩国、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制造业快速追赶。在不断加剧的竞争环境下,国内市场狭小的日本,又要面对人口少子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消费能力疲弱,劳动力日益短缺,生产经营成本上升。近期接二连三的企业造假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日本企业整体竞争压力增大,特别是处于上游的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其降低成本的需求和难度加大。神钢造假事件本身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企业已无法正面应对激烈的竞争,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冒险违规操作。
二是监管体制疏松。从各类媒体的报道中可知,神钢在日常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监督上存在明显漏洞,在企业质检经理知情的情况下篡改技术数据的历史已达十年甚至更久。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曾于1979年进入神钢工作,在2016年3月播放的自民党网络节目中,安倍提到他在神户制钢工作时的一段经历,当时因输错了钢管尺寸而造出一批长度过短的钢管,结果不了了之。也有媒体披露,2008年,神钢的子公司日本高频波钢业生产的棒状钢材未经强度检验便出售给客户,相关产品的技术数据被证实造假。
三是社会责任缺失。近年来,日本大企业丑闻频现,如高田公司隐瞒气囊事故信息、东芝伪造财务数据、三菱汽车夸大燃效、神钢篡改产品技术数据、日产和斯巴鲁违规质检等,这些事件和行为有悖于企业伦理,相关管理人员违反了职业操守,破坏了长期以来精心构建并引以为豪的企业文化,动摇了企业赖以生存的诚信基础,使企业及其产品信誉遭受质疑,也给日本经济社会造成损失和负面影响,有的甚至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该事件潜在影响深远
由于神户制钢所是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主要生产汽车、焊接等材料以及压缩机、工程机械等产品,特别是一些材料产品在全球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和优势,并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新干线、武器装备等重要领域,因而,此次神钢造假事件的影响超出预期。
从目前情况来看,神钢的经济损失逐渐显露。事件曝光后,两个交易日内该公司的股价暴跌近四成。近日,神钢撤回了关于2017年度本公司的业绩预期,将原本预计的扭亏为盈改成“未定”。随着事件调查的进一步展开,日立、川崎重工等采购方表示,就问题产品的相关检查、更换等费用将向神钢寻求赔偿。今后神钢还有可能面临采购方更换供货商、问题产品召回等风险。10月18日,欧洲联盟航空安全局发布声明,建议相关企业暂停使用日本神钢的产品。另外,美国司法部已要求神钢在美分公司提交该事件的相关材料,就其是否存在恶意欺诈行为进行调查。此前美国司法部对日本高田气囊安全缺陷问题展开过调查,结果是高田公司与美国司法部达成和解,向美方支付10亿美元罚款,此次神钢也不排除被高额罚款的可能性。
作为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神钢的数据造假产品波及供应链的下游产品及企业。日本三菱重工、丰田汽车、JR东海铁道、川崎重工、斯巴鲁、石川岛播磨重工等公司均在部分产品中使用了神钢的问题产品。不仅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身为一家综合性大企业,神钢已布局几大洲,在中国、韩国、美国以及欧洲、中东等地都设有分公司或工厂,其问题产品也影响到美国通用汽车、福特汽车、波音飞机以及欧洲空客、法国标致雪铁龙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跨国企业及其产品。受事件牵连的企业,都在抓紧时间就神钢的问题产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进行检测和调查。
更为恶劣而长期的影响是,神钢造假事件使日本企业及整个制造业再度遭受信任危机。篡改技术数据出售产品的行为,不仅给神钢自身及其产品的信誉造成重大冲击和危害,随着事件的升级,日本传统的“工匠精神”、曾经引以为豪的制造业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人们纷纷在问:“日本制造”神话是否濒临破灭?可见,这一事件对日本制造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难以用经济损失和数字估量。
至于神钢事件对中国的影响,目前来看比较有限。神户制钢在中国的江苏、广东、天津等地都设有工厂。有消息透露,受该事件波及的有苏州神钢电子材料、江阴法尔胜杉田弹簧制线、神钢新确弹簧钢线(佛山)三家公司的铜板条、钢线产品,调查结果尚未正式公布。处于下游的在华日资相关企业已展开自查,丰田、日产、马自达、三菱等汽车制造商表示,在中国生产的汽车没有使用神钢的问题产品。
在神钢造假事件持续发酵且前景不确定的情况下,有媒体评论,该事件可能为日本钢铁业的潜在对手中国提供了机遇。回顾全球钢铁业的发展史,英国、美国曾占据世界粗钢产量的一半并长期保持优势,如今中国的粗钢产量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已近一半,钢铁出口额相当于日本的两倍。在数量和规模上,中国无疑已成为全球钢铁大国。但是,“大国”并不等于“强国”,在工业底蕴、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中国尚存差距和不足,很多特种钢材仍依赖进口。近几年,中国政府实施钢铁业去产能政策,也意在促进结构转型,做大做强钢铁业。如果中国的钢铁企业能够在神钢的主打产品——像汽车阀门弹簧用线材、高强度钢板等领域及时跟进和升级,或许不失为一次拓展市场的机会。
应客观理性地看待神钢事件
此次日本神钢造假事件,的确暴露了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不仅神钢自身需要深刻反思,也为各国企业敲响了警钟。无论形势发生何种变化、面对何等激烈的竞争,坚守理念和诚信是企业生存的根基,只有不断改革创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强化经营管理体制和社会责任感,才能在未来更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于神钢企业的未来,恐怕要取决于事态的演化,最终将顺应市场优胜劣汰的发展规律。从目前企业的情况来看,神钢在汽车、飞机轻量化技术领域已形成自身的优势,比如:其生产的汽车阀门弹簧用线材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用于汽车引擎盖的铝板材约占日本国内市场份额的一半。这类产品的既有客户选择供货商的余地相对有限,短期内难以被完全替代。
另外,使用神钢问题产品的相关企业开始陆续发布调查结果。JR东海铁道公司在部分新干线列车中检测出神钢提供的产品不符合行业标准,但同时表示,所用材料不会对终端产品构成安全隐患;使用了神钢数据造假铝材的三菱重工近日发布,其正在研发的日本首款国产喷气式支线客机MRJ不存在安全问题,将按原计划交货;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四家汽车制造商集体声明,使用了神钢引擎盖等部件而制造的产品是安全的,其中日本汽车业的龙头企业丰田表示,“材料符合适用的法定标准,也符合我们的内部标准,经检测满足车辆的关键安全和耐久性要求。”
对此,不妨有两种解释。其一,关于材料设计通常有一定的安全范围,数据被篡改的幅度如果在安全范围之内,则不会构成安全问题。其二,受神钢造假事件牵连的企业,不愿看到事态进一步扩大而影响到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损害消费者对自身产品的信任。如果这两种因素都存在的话,会有助于神钢渡过难关。
关于日本制造业是否会沉没,不可否认,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日本制造业的地位有所下降,日本制造的钢铁、机电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呈减少之势。与20年前相比,如今跻身于世界500强的日本企业已从近百家约减少了一半,中国企业则从一两家增加到近百家。但是,如果仅以某类企业事件和单纯的数据来评判或全面否定日本制造业,未免有些偏颇。
从日本制造业的现状和动向来看,近年来,日本政府一直在积极推动本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以适应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化时代,寻求在未来的制造业竞争中占据制高点。2016年6月初,日本政府宣布将着眼于第四次产业革命,大力推动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发展,并出台了相关措施。事实上,在半导体等新材料、机器人、资源再利用、环境保护、医疗、生物、能源存储等新兴领域,日本已走在世界前沿。神钢造假事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问题——日本的产品和技术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
笔者在今年10月赴日考察,所到日本的商店、机场免税店里随处可见“买买买”的访日客,尤以中国人居多。根据日方统计,2017年前三个季度,访日游客消费额同比首次突破3万亿日元,全年有望超过4万亿日元,其中主要受益于中国、韩国等亚洲游客。仅十一国庆节期间,中国内地赴日游客增长了近四成,在日消费连续多年位居前列。如此众多的外国人在日大量购买日货,从马桶盖、电子器械到医药品、化妆品等,其中除了有对异国文化的体验需求外,还有对日本产品的认可和喜爱。以老年人用品为例,在设计的人性化、便利性、实用性及外观等方面,日本制造的产品往往具有一定的优点和难以拒绝的引力。
综上可见,对于神钢造假事件以及日本制造业,我们需要全面、一分为二地看待,既不能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日本产品再怎么不好,也优于中国产品;也不能由此全面否定日本企业和制造业。既要吸取日本神钢等造假企业的教训,引以为戒;也要认识到日本依然具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之处。
最后,有必要指出的是,神钢造假事件曝光至今,在中国同样受到广泛关注和议论,其中不乏夹杂民族情绪的言论。回顾从事日本问题研究的20余年,令人遗憾的是,中日关系非但没有明显改善,反而在“钓鱼岛事件”后有所恶化,两国国民之间的亲近感有减无增。在近期的赴日考察中也了解和感触到,中日两国的舆论环境仍不利于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在日本,媒体有关中国的正面报道难有市场,对华持有好感的国民处于非主流。长此下去,中日关系很可能长期陷入恶性循环。尽管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诸多而复杂,但如果双方不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中日关系很难有光明的未来,这既不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不符合亚洲地区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