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访华:成果落实的基础是政治互信
10月25日至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应李克强总理的邀请,对中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这是自2011年日本前首相野田佳彦访华以来,日本首相时隔7年对中国的正式访问。
安倍自2012年12月就任日本首相至今已经6年,虽然他推行的一系列强硬保守政策在日本国内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也少见成效,但是,由于在野党四分五裂、自民党内也缺乏有力的竞争对手,安倍在当下的日本政坛依然所向披靡。今年9月安倍更是打破常规,第三次连任自民党总裁并有望成为战后任期最长的首相。对安倍来说,在其最后3年的任期中,实现修宪是他的终极目标,而维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则是安倍实现其修宪目标的前提。
中日关系,对于两国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但是,中日关系自2012年7月所谓的钓鱼岛“国有化“事件以来,一直面临着种种问题。除了两国间长期存在的领土争端和历史认识问题之外,也与部分日本政治家以及民众对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尤其是在2010年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一个现实,觉得无法接受并将之视为威胁有关。
但是,中日两国互为近邻,双方,尤其是双方的民间有着强烈的改善关系的愿望。同时,美国近期推行的单边主义政策,在造成中美贸易摩擦的同时也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未雨绸缪,寻求抱团取暖,这也是促成本次安倍访华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本对华政策调整最明显的标志是在去年5月,当时的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率团出席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在论坛上表现出对“一带一路”积极响应的态度。此后,日本政府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态度已由最初的怀疑、消极逐渐转向客观、积极。安倍也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期待‘一带一路’为地区和世界的繁荣、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这次安倍访华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3天,但是分别与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举行了会晤。中日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及其他国际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在强化了相互信任关系的基础上为两国关系继续向前发展指明了方向。
但是,这次安倍的访华成果,更多体现在经济合作与交流的层面。双方都刻意淡化了长期以来困扰和影响两国关系的历史认识、钓鱼岛以及东海海上分界线的问题。虽然中日之间本次就日本政府对华政府开发援助、天然气田开发的磋商、海空联络机制、海上搜救协定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是,在落实和推进上述事项的过程中则需要双方拿出更大的诚意和耐心。
近代中日关系因为历史原因和国际关系大环境的影响,一直起伏跌宕,错综复杂。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40周年之际,进入“不惑之年”的中日关系在历经磨难之余终于有了转圜,对于两国人民来说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但是,中日关系为什么会在近些年来几经“冻冰-融冰-再冻冰-再融冰”的反复循环?未来中日两国关系又如何延续积极势头,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下去? 这是一个值得中日两国有识之士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40周年之际,我们应该重新借鉴老一辈领导人处理中日关系的高度智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曾经多次就中日关系发表过重要讲话,邓小平说,“我们看中日关系,应该向前看,应从历史的长远眼光来看问题”。“从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形势来说,两国必须搞好关系,扩大一点说,我们两国关系搞好了,对整个国际局势也有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着像邓小平这样高瞻远瞩的领导人,也因为有像田中角荣、大平正芳这样务实的政治家,中日两国才能在40年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实现邦交正常化以及签署和平友好条约。
同时,维护中日友好关系的基础在民间。正是因为有着中日民间人士的不断努力,中日两国关系才能保持不断发展的势头。发展中日友好关系,年轻人是关键。今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日时在与安倍晋三举行的会谈上,提出了由两国政府推动青少年交流的建议,双方并就这个问题达成了一致。
习主席在26日与安倍首相的会见中说:“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当前中日关系重回正常轨道,重现积极势头。这值得双方共同珍惜。双方要遵循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确立的各项原则,坚持和平友好大方向,持续深化互利合作,推动中日关系在重回正轨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
安倍也在推文中说:“中日两国在国际规则的基础上,由竞争转为合作关系。作为邻国互不威胁,并将形成自由公平的贸易体制。今天和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确认了以上的原则 ”。目前看来,两国领导人在发展未来中日战略关系问题上的观点是高度一致的。
听其言、观其行。政治互信、恪守诺言是保障中日关系平稳长期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