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从民族国家记忆到人类共同价值的关键词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记忆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心灵上无法消弭的伤痛。中国举行国家公祭仪式,重温抗战历史,缅怀同胞先烈,不是为了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主张,并向整个人类社会传递铭记过去、传承记忆,守望和平、面向未来的坚定信念。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祭广场上的十字架形花岗岩雕塑,上面写着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1937.12.13-1938.1”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的公祭广场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固定举办地点。纪念馆坐落于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地点及遇难同胞丛葬地,于1985年8月15日正式建成开放,是全国唯一一座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专史陈列馆。纪念馆的总体造型为一艘正在驶向和平海洋的巨轮,寓意“和平之舟”。
邓小平同志题写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熊淑娥摄)
和平思想,既体现在纪念馆的外观造型上,也贯穿在内部陈列中。纪念馆内有基本陈列《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和《正义必胜 和平必胜 人民必胜——中国战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审判日本战犯史实展》《二战中的性奴隶——日军“慰安妇”制度及其罪行展》两个主题展陈。和平与暴行、抗争、胜利、审判共同成为纪念馆展览内容的五大关键词,而且,为了凸显和平思想,展览的叙事结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例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墙”以前处于展览的结尾,但是现在被放在展览的开头,具有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继往开来的意涵。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祭奠广场上印有大屠杀幸存者和重要证人脚印的铜板路(熊淑娥摄)
历史不会停下脚步,但是会留下脚印。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也是人类的共同历史伤痛,每一个爱好和平的人都不应该忘记。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并且愿意为促进人类共同和平付出不懈努力。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是联合国对中国将南京大屠杀历史从民族国家记忆上升到人类共同价值做出努力的肯定,因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
“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证书(熊淑娥摄)
和平,是各国人士在参观纪念馆后留言时的常用词。维护人类共同和平、践行人类共同价值的前提条件,是加害国与被害国共同行动起来,传承历史记忆、促进历史和解。就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历史问题而言,最重要的是实现两国民众的和解。不可否认的是,整体而言,两国民众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特别是在对战争问题的认识上确实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正因为如此,更需要中日双方学者直面南京大屠杀历史和现实等问题,以追求和平这一人类共同价值为目标,持续对相关历史史料、历史事实、历史解释等开展研究,为促进两国人民的和解和丰富国际和平学内容而不断努力。
留言墙上部分日本参观者的感言(熊淑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