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老龄化,中国能向日本学些什么
导读:中日两国在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特征、养老观念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日本的“积极老龄化”举措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中包括创造机会让老年人自由选择生活方式,完善老年健康服务相关政策,促进老年人再就业,利用非营利组织搭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平台,发展老年教育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以及科学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世界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人口老龄化带来劳动力不足、社会活力欠缺、社会保障难以为继等一系列负面影响,但也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如果将人的未成年期称作“第一人生”,中青年期称作“第二人生”,那么,以退休为契机开启的老年期可看作是“第三人生”。老年劳动力蕴含着巨大的人力资本,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退休后仍然保持着健康状态,有的重新就业或创业,有的在老年大学获取知识,为社会和社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却非常快,规模也是最大的。汲取老龄化国家的先进经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应对老龄化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艰巨任务。
日本是中国应对老龄化的重要参照国。日本的老龄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如今,日本已成为老龄问题最严峻的“超老龄社会”。截至2021年9月15日,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高达29.1%,平均预期寿命84岁,百岁老人也不罕见,日本正在进入一个“百岁人生”的时代。伴随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日本政府和民间积极应对,进行了不断的努力和尝试,其中既有失败的教训,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中日两国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在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特征、养老观念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日本应对老龄化的政策及措施,特别是“积极老龄化”的一些举措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积极老龄化”指的是“在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
一是在全社会宣传“积极的老龄观”,倡导老年人是全社会、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是社会的建设者、支持者、承担者。社会应创造机会让老年人自由选择晚年的生活方式:当老年人健康状况衰退,需要帮助时,能获得充分的保护、保障和照料,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当老年人希望发挥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时,社会应创造机会帮助和支持老年人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身价值。
二是根据人口结构的变化,不断完善老年健康服务相关政策法规,健全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改革护理保险制度,推进“医养结合”深入发展,促进老年人健康服务水平逐步提升。特别是2000年日本《护理保险法》出台,极大地减轻了家庭成员照护老年人的负担,有效地调动了市场、地方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力量,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的看护需求。
三是改善老年人的就业环境,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促进老年人再就业。各地方政府的劳动人事部门内设有专门窗口,对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就业咨询和援助。进入21世纪,日本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有关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法规。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老年人的延迟退休和再就业政策不是由政府发布行政命令强制执行,而是循序渐进,通过政府向企业提供补助金和奖励金等方式进行政策诱导而实现的。一些金融公司向老年人提供优惠贷款,为老年人创业所需的租房、装修等提供补贴,支持老年创业。
2020年,日本总劳动力人口为6868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劳动力人口的13.4%,老年人就业率在世界上处于较高水准。实践证明,充分挖掘老年人力资源,促进老年人参与社会,可在一定程度避免老龄化带来的消极和负面因素。
四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日本的非营利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一些非营利组织开办了社区咖啡馆、社区食堂、老年沙龙等,为老年人搭建信息交流和人际交流的平台,帮助更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门,参与到社区营造、看护幼儿、保护环境、养老护理等事业中。例如,北海道非营利组织针对独居老人多、老年人孤独与孤立的现象,开办社区食堂,为老年人送餐;举办老年沙龙促进社区老年人和邻里之间的交流。不少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加入非营利组织和社区志愿者组织,成为社区建设的支持者和承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