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妥协能解决根本问题吗?
3月6日,韩国方面正式公布了以第三方代赔的形式向二战期间被日本强征的韩籍劳工进行赔偿的方案,引发内外舆论关注。
鉴于“强征劳工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前日韩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近期岸田文雄与尹锡悦政府均宣称要以积极沟通来化解难题。与日方相比,韩方显得更为着急。早在上月20日韩国外长朴振就曾表示,“被日强征劳工受害者赔偿问题的谈判进入最后阶段”,“一定要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目前,尹锡悦总统在对日外交上急于摆脱“强征劳工问题”的影响,其首次发表的“三一运动”讲话以及韩国外交部“关于强征劳工案大法院判决的政府立场发布会”公布的代赔方案均为具体例证。在讲话中,尹锡悦称日本已经从“侵略者”转变为“共享普世价值的合作伙伴”,招至韩国舆论批评。而此次的代赔方案,由于日方涉案企业不参加筹资,韩国政府能否把方案真正落实到位备受质疑,一些受害劳工也表示了反对。
在日韩关系中,历史问题与领土问题一样敏感且复杂。“慰安妇”和“强征劳工”则是日韩历史问题中的两大制约因素。其中,日韩围绕“慰安妇”问题的解决模式及其命运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2015年日本和韩国通过外长会谈就“慰安妇”问题达成协议,确认该问题已得到“最终且不可逆的解决”。但此后事态的发展显然出乎日韩决策者们的预料,协议先在两国国内引发批判,后以慰安妇少女像等事件为转折点,演变为旷日持久的外交之争,协议也未得到有效的落实。再看“强征劳工问题”,2018年韩国法院判决日企对韩国被强征劳工进行赔偿。此后,日本对重要半导体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两国互相将对方踢出贸易“白名单”、韩国拒绝续签《日韩军事情报保护协定》等负面连锁反应接踵而至。这些措施使矛盾逐步升级,日韩关系陷入1965年建交以来的最低谷。
拨开上述历史问题产生与发展中的迷雾,其背后是日韩两国在政治上形形色色的考量。考察相关问题的演变,可以清晰理出日韩各自的行为逻辑。
从1991年底开始,日本政府内部曾展开关于“慰安妇”问题的专门调查,其结果被1993年公布的《内阁官房长官河野洋平关于慰安妇问题调查结果的谈话》这一官方文件所吸收,承认“此次调查结果证实,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曾在较大地域范围内设有慰安所,并存在大量慰安妇。慰安所是应当时军方要求而设置运营的。”“当时朝鲜半岛处于我国统治之下,慰安妇的征集、运送、管理等也大体上是以花言巧语或强制等违背本人意愿的方式进行的。”“这一问题在当时军方的参与下,严重伤害了众多女性的名誉与尊严。她们经历了无数痛苦,身心均遭受了难以愈合的创伤。”2012年,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第二次上台执政后,在错误的历史观推动之下,日本官方在以“慰安妇问题”为代表的历史问题上态度严重倒退,成为制约日韩关系发展的主要肇因。针对韩方要求再次讨论修订“慰安妇协议”的行动,安倍曾明确表示协议不可重新协商,他的话也非常形象,即“绝对不能有移动球门柱的事情发生”。安倍所言的不允许移动球门柱,也就是说协议是不可逆转的,日方不会接受韩方追加任何内容,进而提出条件的行为。更有甚者,日本政策精英们还屡次在不同场合批评韩国违反政府间业已达成的共识。实际上自日韩建交以来,韩国政府在历史问题上对日本有过让步,以至于韩国宪法法院曾裁定政府在“慰安妇问题”上的不作为属于“违宪”行为。
上述案例中,日方倒打一耙,韩方一退再退。特别是在寄希望于美日韩联动的美国极力斡旋之下,两国迅速达成“最终且不可逆”协议。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沟通,特别是欠缺深厚的民意基础,协议在韩国成为争论焦点。
在“强征劳工问题”上,日方坚持该问题已通过日韩建交时两国签署的《日韩请求权协定》予以解决,多次主张韩方无权拍卖涉案日企资产,言明在此情况下日方将实施相关报复措施。韩国法院曾对多起索赔诉讼做出终审判决,认定请求权协定不妨碍强征劳工受害者起诉,判令日企赔偿原告。对此,日本政府指责韩方“违反国际法”。尹锡悦上台后,据称稳定对日关系的“意志非常坚定”,“有望取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针对韩国政府曾公布的劳工问题财团代赔方案,韩国内1月21日实施的一项舆论调查结果显示,反对意见(约64%)远超赞成(约23%)。在野党批评称这是“屈辱外交”。原告方亦表示强烈反对,称“不能让对侵略战争负有责任的企业的债务,在没有事实认定和道歉、支付金钱的情况下就消失。”曾是韩国前“女子勤劳挺身队”队员的 93岁高龄的梁锦德这样说道,“不知道(韩国)总统是在为日本做事还是在为韩国做事”。
由上可见,缺乏民意基础的日韩“和解”大厦的根基是脆弱的。许多问题看似解决,但往往是按起葫芦又起瓢。历史问题能否最终解决,主要取决于作为加害方的日本能否真正反省侵略历史,以实际行动进行有诚意的道歉与赔偿。仅从这一点来看,日韩间的“强征劳工问题”,在日本道歉和出资等关键争议点上仍存在较大认知差异,因此还需进一步深入讨论。目前原告支援团体和在野党反对韩国政府提出的由韩国财团代替日本企业支付赔偿的解决方案,韩国政府今后应当多倾听舆论特别是被害者家族的声音。韩国民众心灵上的创伤非一朝一夕所能愈合,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日本政府及相关方面以实际行动进行反省和赔偿。
日方在“慰安妇”和“强征劳工”等历史问题上的倒打一耙,亦是其近年来推动的“历史战”逻辑的产物。由于日本的战争罪行,使其在国际舆论场上居于“道义低位”。早在战后七十年的2015年,日本政府外交智囊曾主张应对中韩展开坚决的“历史战”,以赢得这场关乎“日本名誉”的舆论斗争。对于日本政府的这一外交套路,应引起中韩两国学界足够的重视。
历史问题之所以成为日本与包括韩国在内的亚洲邻国之间难以逾越的一道坎儿,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及战后单独对日占领的美国未能彻底清算二战中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罪责。以1951年《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为代表的片面媾和、东亚深陷冷战结构以及美国霸权的定型等,成为日韩历史问题至今难以彻底解决的深层原因。日韩在处理“强征劳工”与“慰安妇”问题时的历程充分表明,未能寻求根本性解决的情况下的所谓“协议”,将随着新形势不断产生新矛盾,仍可能成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巨大障碍。
历史事实铁证如山、不容否认。无论是强征“慰安妇”,还是强征“劳工”,都是极端恶劣的侵犯人权行为。对受害者而言,无疑是泣血的受难史。岁月留痕,正义有声。1月31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国别人权审议工作组会议举行,中国代表对日方在历史问题上淡化逃避罪责再次予以严正关切。中方近日不断敦促日方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诚实态度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负责任的行动向亚洲邻国作出应有的交待。
(作者:张勇,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外交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