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的日本研究:评张建立著<艺道与日本国民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曾多次强调,我们的科研工作要“接地气”,只有“接地气”才能更有底气。具体到笔者从事的日本问题研究而言,“接地气”的日本研究不仅要对包括历史沿革、研究成果、文献资料等在内的学科发展总体状况有很准确的把握,而且还应该对国内外学科前沿动态、最新理论观点与方法、重大理论创新与热点问题有详尽的了解,特别是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所谓“接地气”,就是要提升中国的学理经验,构建中国学术特色的日本研究理论体系,多角度立体地研究日本,确立和提升中国对日本问题研究的学术地位。另外,“接地气”的日本研究,还应当对本学科的发展方向与自身的学术努力方向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任张建立撰写的《艺道与日本国民性》,可谓是“接地气”的日本研究精品著作之一。
《艺道与日本国民性》全书共计43万余字,是作者结合自身近20年的日本艺道修习体验,历时10余载精心撰写而成的,2013年11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基金资助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著作以日本传统艺道——茶道和将棋为例,主要运用历史学、心理文化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探讨了日本国民性的特色,并通过分析日本艺道探讨日本国民性特点,进而对当代日本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问题进行解析。全书由 “导论”、“上篇:基础研究”、“下篇:实践应用”和“附录”四部分构成。
急需鞭辟入里的日本国民性研究
在“导论”部分,作者梳理了近30年来的日本国民性研究现状后发现,目前研究日本国民性的论著,大多偏重通过与西方人的比较来凸显日本人的国民性。虽然学界发表的日本国民性研究论著多达数千种,但一般人们心目中的日本国民形象,要么是来自日本人的“自画像”,要么是来自美国人的笔下,缺乏中国的日本国民性研究成果佳作。究其原因,恰如老“日本通”夏衍先生所言,恐怕是我们对日本国民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大多还仅停留在对文化表象的描述上,对日本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对与东亚各国文化有着很大相似性的日本文化现象,我们还缺乏真正鞭辟入里的剖析,因此也就会觉得日本人的国民心理充满了矛盾,令人难以揣摩。
在这本书中,作者尝试着运用近年来国内外日本文化学科最新理论——心理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从日本艺道的视角出发,对日本国民性进行了分析,并在“附录”中对所有查阅研读过的先行研究成果分门别类进行了细致整理。这不仅使人们对日本国民性研究的历史沿革、研究成果、文献资料等研究现状一目了然,而且还对国内外日本艺道与日本国民性研究的前沿动态、最新理论观点与方法有了详尽的了解,同时对日本艺道与日本国民性研究存在的课题以及该著作的努力方向也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研究重点:日本文化的重层性
在“上篇:基础研究”部分,作者主要通过对日本茶道和将棋的内容特色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对日本人的文化理想、日本文化的重层性特点、日本人的情感模式、日本社会的流动模式进行了剖析。在日本文化中,传统的、现代的、西方的、东方的、高尚的、低俗的种种要素混杂其中,乍看像一锅杂烩、一桌拼盘。对于日本文化这种重层性特点,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学者加藤周一以英法文化为参照,曾提出著名的日本文化乃“杂种文化”的观点。在加藤周一启示下,加藤秀俊对“杂种文化”进行了拓展和扬弃。他认为,称日本文化是东西混合物的定义不妥,外来文明并非作为“异国情趣”镶嵌在日本文化中,而是在日本文化的熔炉中脱胎换骨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故有日本文化属于“化合物”之说。
然而,作者对日本艺道的成因分析后指出,很多文化要素并非加藤秀俊想象的那样,原形尽失地化合在日本文化之中。无论是加藤周一的日本文化杂种说,还是梅卓忠夫的 “黑洞”、“建筑物”的比喻,它们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既没有能够回答日本文化为何会呈现出“杂种”之形态,也没有能够回答日本文化为何会像“黑洞”那样广揽博收,更没有能够回答日本人是依据何种标准如何创建了他们所比拟的日本文化。《艺道与日本国民性》中对日本艺道成因的分析,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日本文化的重层性等特点提供了很多启发。
在“下篇:实践应用”部分,作者从日本人的社会心理均衡模式的视角解析了近代以来日本外交战略的历史演变及未来走向问题,从日本人的集团缔结原则特点等视角探讨了“自立与共生”的东亚共同体构想实现的可能性问题,从日本人的情感模式的视角解析了“3·11”东日本大地震时日本人为何亲美疏华、为何淡定又恐慌的问题。
论著的三大创新之处
首先是视角新。目前的日本国民性研究,往往流于对表象文化的描述,鲜有透过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深入分析来探讨日本国民性的论著。特别是选取日本艺道的视角来探讨日本国民性的研究,尚属一种新的尝试。
其次是方法新。该书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新的尝试。此前的日本艺道研究,大多是采纳历史研究的方法。在这本书中,作者除了充分活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外,又尝试基于心理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日本艺道的特色及其成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心理文化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其前身是“文化与人格”学派,它是研究心理、行为与文化关系的学问。心理文化学是许烺光在参考中国学理经验基础上提出的、经由尚会鹏和游国龙完善的学术理论,它不仅是近年来国内外日本文化学科最新理论,也将是今后很长时期内从事日本文化研究所要参照的重要理论方法之一。心理文化学并非专门用来研究日本文化的理论方法,但作为一种用来从事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研究的理论方法,用其来对日本社会文化进行剖析,也是颇具解释力的。作者使用心理文化学的方法研究日本艺道这一具体的文化内容,尚属新的尝试。
最后是观点新。作者不囿于旧识通说,发挥其语言能力的特长,通过查阅自古至今大量的日本艺道原始文献,从艺道术语的考证,到日本艺道特色的分析,对日本艺道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这在国内外学界均属首次。
概言之,《艺道与日本国民性》一书为我们从不同侧面考察日本文化提供了很多启发,也为深入思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提供了不少启示。如何把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问题,争论由来已久。目前,人们思考该问题大都停留在学科层面,停留在对学科进行定性归类上,总是习惯于将政治、外交、经济研究划归“应用研究”,而将社会、文化研究划归“基础研究”。其实,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问题,不应仅在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等学科层面上予以区分,更应认识到这五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本身都存在着应如何处理好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问题。
日本艺道的内容很丰富,除了作者在《艺道与日本国民性》中详尽剖析的日本茶道和将棋外,还有固本之食道、长智之书道、积勇之武道、增美之花道和清神之香道等诸多文化内容。因此,有待作者今后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研究范围,以获得对日本艺道更全面、系统的认识。另外,心理文化学研究方法的一些分析工具亦还有待完善。当然,可以肯定的是,《艺道与日本国民性》一书不仅在研究方法、学术见解上有创新,在文献资料的挖掘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日本茶道文化研究和日本国民性研究领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