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别样路径——日本“故乡税”的实践与启示
“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各类经济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实现均衡且可持续发展。围绕振兴乡村发展,各地从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人均收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但如何挖掘乡村自身特色并激发内在动力,通过发挥优势吸引财源、提高本地经济活力,依然值得探讨。日本“故乡税”作为调动乡村内生力量的一种模式,值得借鉴。
创新性转移支付
自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伴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农村涌入城市,导致城市聚集了越来越多的资本和资源。与此同时,在少子老龄化趋势的影响下,日本众多偏远地区出现了劳动力人口减少、产业衰落、地方财政萎缩乃至入不敷出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减少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在“地方创生”(日语词汇,意为:鼓励地方各乡镇因地制宜,自主发展当地经济,让人口回流,再创生机)战略的基础上,日本政府于2008年推出了“故乡税”制度,旨在促进资源和资本向地方回流。从2014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故乡税”制度,该制度下的“回礼品”设计,使得很多偏远地区通过改善产品质量、加强新商品开发等积极参与其中,探索出一条重焕往日生机的“别样”之路。
所谓“故乡税”制度,既非一般意义上的税收名称,也非强制意义上的纳税制度,而是一种可以抵税的捐款模式,即纳税人自愿向自己居住地以外的任何地方行政体(市、町、村等)进行捐赠,之后居住地在捐赠金额基础上扣除个人负担的2000日元后,再以税收减免返还形式退还给纳税人的一种征税体制。捐赠者完成地方“故乡税”捐赠后,会收到地方给予的纳税凭证,第二年报税时上交该凭证就可以抵消部分个人所得税和住民税。此外,捐赠者还可以收到来自接收捐赠地的“回礼品”,一般为当地特产,如水果、海鲜、肉类等,还有一些是服务性项目,如温泉票、旅行券等。
最初,“故乡税”提案是由福井县知事西川一成先生提出,试图构建以个人为核心、平衡地区间财力的税收体系,以弥合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地区之间的税收差距。2008年,日本通过《地方税法》的修订将其制度化,并持续至今。为了方便更多的捐赠者参与到“故乡税”项目中,日本在“故乡税”申请网站开通了“一站式”结算平台,捐赠者可以直接在网上提交申请,下一年度自动享受税收减免优惠。此外,“故乡税”可减免的金额有上限限制,超过上限后需要自己负担,且上限金额依据捐赠者收入和家庭成员等多种因素设定。因此,“故乡税”与其他公益捐款税收抵扣制度最大的不同,在于捐赠者原本要向居住地缴纳的住民税,通过向其他地方的捐赠以及居住地的税收返还完成了转移支付,属于创新性地方财政转移支付途径。此外,“故乡税”突出的亮点在于,其是日本唯一可以指定捐赠用途的税金,如指定用于地震灾害、自然保护、公共建设等。
自“故乡税”实施以来,尽管在最初的几年里捐赠金额和使用人数较为平缓,但2015年以后无论从捐赠金额还是使用人数都出现了急速增加。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2020年度“故乡税”纳税捐赠总额为6725亿日元,数量高达3489万件,接受“故乡税”最多的地区集中在较为偏远的北海道、九州、四国等地。
地方特色“回礼品”
由于“故乡税”制度允许接收捐赠的地方回馈捐赠者一定的特产或其他礼品,这些带有回赠性质的“礼品”意外成为调动捐赠者和地方积极参与项目、提升内生动力的重要媒介。“回礼品”一般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最普遍也最受欢迎,即本地的特产和服务,如某地限定版牛肉、大米或温泉票等;第二种为非本地的相关礼品,如电子产品、机票等;第三种为服务型回赠,如“帮助无法回到故乡的人扫墓”“空房屋托管”“清除积雪”等。在品类繁多、服务贴心的“回礼品”刺激下,很多企业愿意重新回到地方乃至乡下开发新的产品。为了让本地产品更具竞争力,赢得捐赠者青睐,由哪家企业生产,提供何种产品或服务,企业之间需要竞争。因此,很多小企业下力气在产品的品质管理、顾客满意度、包装设计等方面进行改善,完成提质升级,努力使产品“走出去”。企业在增加内生动力的同时,对增加当地就业、扩大地方投资也发挥出积极作用,为乡村经济注入了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在这个发展路径中,当地企业、政府成为互相协作的利益共同体。
随着“回礼品”不断“走出去”,本地不仅吸纳了越来越多的“故乡税”资金,更为重要的是,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愿意与该地产生联系,实现一定意义上“人”与“地方”的紧密关联。如位于北海道的东川町,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加之交通不便,到访者寥寥。在“故乡税”的“回礼品”支持下,该地通过提供极具本地特色的免费住宿券、当地特有的时令蔬菜以及其他特产等吸引了大量捐赠者的支持,不仅盘活了当地企业,更为当地带来了愿意在此居住和生活的常住人口。
“众筹”为地方建设引入活水
日本各地大多采取的“故乡税”募集方式为项目制,即明确募集资金用途。在“故乡税选择”网站上,捐赠者不仅可以从“特产和地区”选项中选择捐赠地,还可以从“捐赠用途”选项中选择用途,包括村落振兴、自然保护、文化教育、医疗福利、观光等。
例如长野县白马村的教育振兴案例。1998年,长野冬奥会后,长野县白马村成为世界冬季度假胜地。但2010年后由于人口减少,学生人数同步下降,村内唯一的县立高中——白马高中濒临倒闭。为了摆脱困境,白马村以热门滑雪胜地北阿尔卑斯山和前来观光的外国人为开发对象,实施了旨在培养高质量国际交流人才的“故乡税”众筹项目。白马高中于2016年4月新设了“国际观光班”,向全国招募未来有意留学海外的学生。同时,为了增加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提升体验感,白马高中制定了2年派遣20名学生去海外进行短期语言留学的计划。因此,白马村实施的“故乡税”项目命名为“白马高中的留学支援”,募集的资金用于短期留学费用以及留学相关的其他运营费。此外,借助该项目的资金,白马高中每年会举办高中留学论坛,届时,众筹参与者会从日本各地到此参加留学事宜的交流讨论。自“故乡税”项目实施后,从外省转学来白马村的学生人数开始增加,白马高中成为当地的一张新名片。在项目推动下,白马村不仅实现了本地高中的稳定发展,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其他地方的人转学以及生活在白马村,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再如北海道东川町的“地域振兴”项目。东川町位于北海道中部,虽然紧邻北海道第二大城市旭川,却受困于地理环境,属于大山深处的农耕区域。为了吸引外来人才和资金,东川町同样实施了“故乡税”项目。除将本地特产作为“回礼品”赠送给捐赠者外,东川町还建立了鼓励捐赠者共同参与到东川町建设的机制,即对于想参与东川町振兴的人,通过对东川町“故乡税”项目的援助而成为一名“股东”。捐赠者从东川町政府计划实施的10个项目中选择想要支持的项目,以“投资”为名进行捐赠,在达成目标金额后,政府将实施该项目。如此一来,“捐赠者”即为东川町的投资“股东”,会得到只有“股东”才能拥有的当地住宿体验券以及专属积分等——该路径也被称为“循环型东川町援助”模式。为了考察“故乡税”项目是否实现了振兴地方发展的目标,2013年,东川町曾实施了以“故乡税”纳税者为对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3.7%的人计划今后访问东川町并参与某项事业,“故乡税”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更多的人关注地方发展。
无论是“回礼品”,还是项目制的募集方式,“故乡税”都增强了都市人与乡村的联结,给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焕发乡村生机的引擎。尤其在疫情的催化下,这一特征愈发明显。2021年,“故乡税”使用现状调查显示,疫情下出现了很多不求任何回报、单纯为落后地区进行捐赠的行为,很多直接针对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的地方及行业实施援助,52.7%的人表示“想为振兴地方作贡献”。
当然,“故乡税”在“回礼品”环节引发的恶性竞争以及制度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争议,但它近些年切实在振兴偏远地区经济发展、重焕乡村活力、推动普通居民关注乡村和地方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或可为我国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