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日本右翼
右翼一词是相对于左翼而存在的。在西方议会政治中议长往往处于中庸地位,政治在左右两翼的冲突中进行,胜者掌握决策的主动权。然而,日本有所不同,左右两翼都是少数派,官僚成为权力的核心。尽管如此,独具特色的日本右翼不论在战前还是战后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日本,所谓“右翼”单指右翼组织。但是,在中国人眼里的右翼除了“右翼组织”外,还包括“右倾文人”和“右派政治家”,笔者统称其为“右翼势力”。本文重点探寻日本右翼组织。
战前主要右翼组织
右翼组织没有政党那样严密的纲领和政策主张,理论缺乏,行动活跃。右翼运动反应的是一种社会思潮和底层民众的诉求。日本右翼具有保守与革新的双重性格,它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又对打破现状有着强烈的要求。不论在近代还是现代,日本右翼的主张都无法占据主流地位。日本右翼源于幕末明初的“尊王攘夷”运动,战前右翼组织大体有3种类型,即“国粹派”、“革新派”以及“侠客派”右翼组织。有代表性的国粹派右翼组织是玄洋社、黑龙会、大日本生产党。有代表性的革新派右翼组织是老壮会、犹存社、经纶学盟。有代表性的侠客派右翼组织是大日本国粹会。
“国粹派”右翼
“玄洋社”成立于1881年2月,其前身是头山满于1878年创立的政治团体“向阳社”。明治初期,因“废藩”而失业的武士在福冈就达数万人,武士对现状的不满在这里表现得非常突出。当时,福冈著名的青年志士有武部小四郎、越智彦四郎、箱田六辅、平冈浩太郎、头山满等人,其中,箱田六辅、平冈浩太郎、头山满被视为“玄洋社三杰”。
平冈浩太郎为玄洋社第1任社长。所谓“玄洋”是越过朝鲜海峡君临大陆之意。玄洋社的三条法规是:敬戴皇室,钟爱本国,维护人民权利。19世纪80年代后期,玄洋社告别了民权运动,走上了“伸张国权”之路。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韩合并”、“满洲事变”,每次都能看到日本右翼的身影。玄洋社的活动期主要在明治(1868~1911)中期到大正(1912~1925)初期这段时间。玄洋社是日本右翼的源头组织,后来又派生出黑龙会、浪人会、大日本生产党、大东塾等右翼组织。头山满虽然没有任过玄洋社社长,但他一直是这个右翼组织的核心人物,被视为日本右翼的鼻祖。
“黑龙会”成立于1901年1月,内田良平是其创始人,头山满是顾问。《黑龙会纲领》共有5条,是右翼组织中最具代表性的纲领。纲领的主要内容是:弘扬东方文化,振兴亚洲民族;除去弊端,实施立宪;改革内政,振兴外交;奉行天皇主义,巩固皇国根基;全民皆兵,巩固国防,以图海外发展;模仿欧美现代教育,提高大和民族公德良智。这是一个全面的政党施政纲领,从内政外交军事到社会教育问题几乎无所不包,它全面地反映了右翼组织的政治主张。
黑龙会与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革命志士保持着相互支持的关系,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仪式就是在黑龙会首领内田良平的家中进行的。广田弘毅、绪方竹虎、中野正刚都是从右翼组织中走出来的亚洲派政治家。国粹派右翼组织在与欧化派藩阀政治对立的同时,也为日本政府实施“大陆政策”摇旗呐喊。随着日本对欧美外交政策从协调走向对抗,内田良平在1931年组建了“大日本生产党”。
“革新派”右翼
“老壮会”是以大川周明、满川龟太郎、佐藤钢次郎为中心于1918年10月9日成立的右翼组织,成员由左右两翼的思想家、军人等构成,每月举行一次讲演会,召集人是满川龙太郎。老壮会是旧式国粹主义运动向新式国民主义运动转化的第一步,有很多右翼组织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其历史作用不可低估。
“犹存社”是1919年8月1日由大川周明、满川龙太郎组建并推举当时在上海的北一辉为领导人的右翼组织。1920年年初北一辉回到日本,其所著《日本改造法大纲》成为该组织的理论核心,犹存社的口号是,“改造日本帝国,解放亚州民族”。其《纲领》共有7条: 1)建设革命的日本。2)充实日本国民的思想。3)合理地组织日本国家。4)开展民族解放运动。5)实行道义外交。6)加强改革运动之间的联系。7)磨练战斗的同志精神。北一辉作为犹存社的创立者及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对“昭和维新”运动产生巨大影响。
“侠客派”右翼
侠客派右翼组织的特征和行为方式与战后的“行动右翼”一脉相承。二者的组织特征均为疑似家族团体。比起组织原则他们更心醉于某个特定人物,比起理论他们更重视行动。他们跨越合法政治活动的界限而行使暴力,甚至搞暗杀活动。由于战后日本暴力团活动受到限制,他们纷纷向右翼政治团体转化,成为“行动右翼”,并标榜自己是“民族派”。特别在战后的冷战时期,行动右翼奉行“对美一边倒”的反共方针,成为日美两国政府的御用警察。如“反共爱国拔刀队”就在1960年反对修改“日美安保条约”过程中,向左翼疯狂反扑。儿玉誉士夫就是日本侠客派右翼的代表,中日战争期间他曾被军部派到中国搞情报收集活动。20世纪60年代,他又整合暴力团组织为日本政府所用,并与政治家来往密切,被称为日本政界的“黑幕”。
日本右翼的思想渊源
“国学”的“尊王论”是日本右翼思想的原点。在日本的江户时期(1603-1868),儒学是统治阶层的主流思想,到了18世纪中叶,作为外来思想的儒学与佛学受到本土思想的挑战,以研究日本固有民族精神为特征的国学兴起。江户后期“古道学派”确立起“尊皇思想”,倡导日本的“国体”优于外国。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主义者大举进犯东方,“尊王攘夷”口号便与明治维新以及近代的右翼运动紧密相连了。
天皇主义、日本主义、三反主义(反资本主义、反社会主义、反共产主义)、亚细亚主义是日本右翼的传统思想与理念。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入侵亚洲,日本为摆脱成为西方殖民地的危机而实行维新,推行“欧化主义”。盲目“入欧”所带来的价值观的崩溃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是促使右翼组织及其右翼思潮产生的历史前提与社会基础。当时右翼组织的活动在一定的程度上对这股“脱亚入欧”风潮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作为日本社会的“底流”,右翼组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张扬一个世纪以来从未停止过。
所谓右翼的“道统”是指,对内坚持与腐败的政党、阻碍国民自由与平等的官僚、垄断利润的财阀进行坚决的斗争;对外主张亚细亚主义。这是战前日本右翼在对内、对外认识上的一个特征。在战前的日本,虽然亚细亚主义者不一定都是右翼,但右翼人士一般都是亚细亚主义者。变革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各国的现行体制、实现亚洲国家的维新是日本右翼的美好理想。因此,当时的日本成为培养亚洲革命家、维新派的摇篮。
20世纪30年代,日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局势都非常严峻,右翼组织开始走向极端,从组织到思想均被体制化,右翼的道统不复存在。日本战败后右翼组织受到彻底的摧毁,活动基本停止。
右翼组织的作用与影响
随着美苏冷战体制的形成,反苏、反共、亲美的右翼组织被扶持,他们一改右翼反美、反体制的传统方针路线,成为政府的“别动队”。右翼运动的质变,引起右翼组织领导者的反思。20世纪70年代初,作为民族派的“新右翼”形成。1972年3月,原“生学联”书记铃木邦男在东京组建了“一水会”,新右翼正式登上战后日本政治舞台。他们提出“打倒YP体制”(指雅尔塔--波茨坦体制)的激进主张,倡导反美、反苏、回归日本民族、反体制、国家革新等思想,并与亲美右翼组织划清界限。就“反体制”一点而言,新右翼继承了战前传统右翼的“道统”。
日本右翼虽然没有掌握国家权力,但是,右翼组织对于日本政治的影响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二战前在国内所搞的刺杀等恐怖事件不胜枚举,二战后,日本右翼的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国内,但是在遇到重大内政外交事件时还是能即刻倾巢出动。在教科书问题、领土问题、修宪问题上,他们总是反应强烈,动辄上街游行,对日本政府决策施加压力。
除了直接抗议行动外,右翼组织还通过各种各样方式向政界渗透。有的右翼组织领导人与政治家过从甚密,潜移默化地影响决策。战后初期的政治家,有的本身就出自右翼之门,经参加选举成为国会议员甚至执政党的领导人。其实,战后右翼阵营中象战前那种反体制的国家主义团体与“志士”很少见,右翼组织的作用和影响也在不断减弱。右翼组织充其量不过几万人,但是,他们与右倾文人相呼应并与右派政治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右翼势力对日本政府决策发挥重要影响,并成为日本政治右倾化的根本原因,他们将左右日本政治的现状与未来。右翼组织强调保护日本文化的主体性,右派政治家呼吁修宪并行使“集体自卫权”,右倾文人拼命鼓吹“中国威胁论”。战后日本政坛第三次右倾化的三重奏正在奏响,这值得亚洲与世界各国警惕。
“大日本国粹会”成立于1919年11月,号称会员60万。大木远吉伯爵为总裁,村野常右卫门是会长,理事长由中安信三郎担任。原敬内阁的内务大臣床次竹二郎为召集人,顾问是头山满。侠客派右翼多由从事土木建筑的工人以及赌徒构成,与黑社会组织界限不分明。其诞生的历史背景是,“大正民主运动”兴盛,左翼运动高涨,社会贫困差距拉大。这使侠客派右翼的国家危机意识增强,促进了日本国家主义运动的发展。大日本国粹会信奉侠客道,以“行动”为原则。在“行侠仗义”的同时,打家劫舍的事也没少干。随着大正民主运动退潮,侠客派右翼组织也逐渐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