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巩固民间交往,努力推进中日睦邻友好——从中日媒体交流看两国民间交往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在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上,特别是两国关系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民间交往一直是中日友好的重要推动力。虽然中日两国在一些涉及国家利益和发展方向的问题上存在矛盾与分歧,但和平、友好、合作是两国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习近平主席曾在中日青年交流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中日关系的前途掌握在两国人民手里。越是两国关系发展不顺时,越需要两国各界人士积极作为,越需要双方加强民间交流,为两国关系改善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巩固中日友好的民间根基,应当继续弘扬两国民间交往的优良传统,努力维护两国民间交往的有利条件。习近平主席曾特别强调青年交往,鼓励两国年青一代踊跃投身于中日友好事业,希望他们在接触和交往过程中了解历史,了解两国关系改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当前中日关系处于逆境、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始终保持中日民间交流的稳定,促进中日之间的相互理解,增信释疑,对维护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大局显得尤为重要。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际,回顾中日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及两国各界人士有识之士为中日恢复邦交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所做出的贡献,重温两国民间交往的历程及其在恢复邦交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对新形势下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日恢复邦交45年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青少年交流等各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凡涉及中日关系问题,两国民间交往的成果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话题。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中日间的结构性矛盾凸显,新老问题叠加,使中日关系变得日趋复杂和严峻。尽管如此,两国间的民间交往始终没有中断过,成为两国关系绵延不断的坚韧纽带。
我曾作为《北京日报》驻日本首席记者于20世纪90年代末赴日工作,成为跨世纪的驻外媒体人之一,有幸亲身经历了中日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些许变化,尤其是从媒体交流的视角感受到中日民间交往所带来的积极成果,以及日本普通民众对于发展和巩固中日民间交往的渴望。虽然在赴日前,我对于如何开展驻外新闻报道工作做了很多功课,但到日本工作之初,所见所闻还是超出了预想,更加对自己开展驻外新闻报道的工作充满。
《北京日报》向日本派驻记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在中日恢复邦交之前,除部分经贸合作外,两国新闻媒体之间的交流也已展开,为中日两国恢复邦交发挥了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最终要归结为人与人的沟通,通过以文化为媒介的民间交流,寻找彼此可以产生共鸣的渠道。文化的特点又决定了基于人性的情感交流是最易于被双方所接受的,并且能够产生特殊的效果,是加固两国人民之间友好交流的根基。新闻媒体则成为促进两国人民情感交流,并进一步巩固基于人与人交往的民间交流的有效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驻外记者的工作看似风光,但要真正做好新闻报道工作是必须要狠下功夫的。新闻报道工作最根本的要求就是秉持客观公正原则,而非有选择性地根据个人好恶进行采访报道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报社在驻外新闻报道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做法,为我们初次赴外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工作环境。按照程序,我到了东京之后,立即前往外务省国际报道课和日本记者俱乐部办理了相关手续,对方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一切都很顺畅,未遇到任何阻碍。接下来就是规划年度和季度的新闻报道工作。
万事开头难,毕竟国际新闻报道工作不同于国内的报道工作,工作之初还是感觉千头万绪,也曾有过紧张和困惑。前辈们已经在国际新闻报道方面打下良好基础,加之北京日报社、东京新闻社、汉城新闻社(现首尔新闻社)三家新闻单位是友好姊妹报社,相互间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我在日本顺利开展新闻报道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工作逐渐走上正轨。得益于中日韩三国首都媒体的良好合作,我在日本的新闻报道工作渐入佳境,受到本社及合作单位同仁的首肯,自己也是信心倍增。工作之余,少不了与日韩同仁的交流,就如何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客观公正准确地将驻在国的文化、风俗民情及所发生的事情等传递给本国读者,增进国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等进行深入的探讨,相互交换意见,交流工作心得,使我获益匪浅。
最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访日。20世纪90年代末的日本,虽然经济发展开始陷入停滞,但总体形势尚好。中日间的官方交往、民间交流依然保持着良好势头。特别是中国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逐步扩大。正是在此背景下,中日间的一些矛盾和摩擦开始逐步显现。因此,李鹏总理的访日备受日本各界关注。对于中国的驻日记者而言,无疑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采访报道任务。
李鹏总理访日,能明显感受到日本各界对此高度重视。不仅中日双方的媒体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各种采访报道工作,而且日本民间的各种友好交流机构、经济界及文化界等也有所行动,纷纷咨询有关李鹏总理访日的相关情况,这些都为笔者联系各类采访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和丰富的内容。为了能顺利保障李鹏总理访日,就连辖区的警察署也忙碌起来。除日本记者俱乐部发布的相关信息及要求外,驻地警察署外事课的警察还特意登门拜访,告知警察署将为辖区内的中国驻日各新闻机构提供保护,以避免遭右翼骚扰,保障人身安全,并就相关的具体事宜进行商洽。得益于这种细致入微、热情周到的安排和保障,在中国驻日记者们的共同努力和日方媒体及相关机构的大力协助下,有关李鹏总理访日的新闻报道任务得以圆满顺利地完成。事后,中国驻日第二记者团(由通讯社以外的中国媒体组成)在总结交流时均表示,除了记者自身的努力,中日媒体及民间交流的良好氛围是这次采访报道任务能够圆满完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日两国互为重要邻国,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而民间交流则是维系中日关系顺利发展的重要支柱,始终发挥着润滑和助推的作用。
随着驻日新闻报道工作的顺利展开及与日本各界交流的不断增多,我愈加感受到两国民间交往所带来的正能量及其对巩固和发展中日关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除了自身的工作经历,通过与中国驻日媒体及日方媒体的日常交流,我了解到更多令人感动的事情。其中,中国驻日记者冒着危险赴地震灾区采访便是一例。我赴日工作是在1997年年初。就在1995年,日本发生了阪神大地震。当时由于灾情比较严重且余震不断,震区所在政府部门紧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避免更大的财产损失,并对周边交通采取临时管制措施,东京至大阪间的高速公路也已全线封闭。当日方主管外国记者采访报道工作的机构收到中国驻日记者要求到震区采访抗震救灾情况的申请后,经慎重考虑,最终同意了中国驻日记者的采访要求。为保障此次采访的顺利进行及记者们的人身安全,该机构紧急联络震区相关的涉外宣传部门,安排中国记者采访事宜。同时,负责东京至大阪高速公路管制的交通警察也做出临时安排,在已封闭的高速公路上接力护送,使中国记者得以顺利赶赴灾区进行采访报道工作。赴灾区采访的中国记者们克服重重困难,短短几天内向国内发回了大量有关日本阪神地震灾区抗震救灾的报道,完成了此次采访报道任务。此举受到了日方有关机构及普通市民的广泛赞誉,对中国记者的这种敢于涉险的敬业精神表示高度钦佩和赞叹。
还有一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20世纪70年代,佐川急便已经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快递公司,而当时的中国国内尚无此类快递公司。为了详细了解日本如何运营快递业务,进而做全面的系列报道,向国内读者详细介绍日本佐川急便这一新鲜事物,当时的一位中国驻日记者在做好了相关调研和采访准备后,只身一人跟随佐川急便的快递车几天几夜,从东京出发,走遍了大半个日本,直至最终送达客户,全程进行了跟踪采访,写了大量报道,中日媒体同行无不赞叹。即便是普通市民听闻此事,也都竖起大拇指,对中国记者敢于吃苦的敬业精神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表示由衷的敬意。我在日本工作虽然只有四年多的时间,但其间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过的类似事情可以说数不胜数。在日期间,无论是出席例行的新闻发布会,参加日中友好团体组织的纪念活动,还是采访日本大中型企业,到地方相关县市友好协会进行调研,中日媒体交流及民间交往的一些逸事都会成为热切交流的话题,彼此都能切身感受到,维护和发展两国民间交往,对增进两国国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巩固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至关重要,对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之初,中日关系开始出现微妙变化。由于时任日本领导人连续参拜靖国神社,顽固坚持错误的历史观,严重违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等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精神,导致中日关系迅速恶化。特别是2010年的中日撞船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不顾中日关系大局,竟以其国内相关法律处理该事件,引起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愤慨。虽然事件最终得以解决,但中日关系的裂痕未能修复。2012年日本政府悍然将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国有化”,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更是直接导致中日关系彻底跌入谷底,紧张对峙成为中日关系的“主题词”。面对如此严峻复杂的中日关系,中国政府立足长远、顾全大局,多次发出呼吁,希望日本政府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纠正错误做法,以实际行动切实改善中日关系,为维护本地区和平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但令人遗憾的是,日本政府置若罔闻,全然不顾中国及本地区周边有关国家的坚决反对和中日两国民间要求改善关系的强烈呼吁,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非但没有为改善中日关系采取任何有效的实际措施,反而一味地强化和域外大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并以“中国威胁论”为借口极力拉拢周边有关国家联合抗华。这不但使中日之间的既有问题解决无望,还相继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导致中日紧张关系不断升级,成为影响本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日恢复邦交45年来的历史证明,中日两国的民间交往曾在邦交正常化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在中日关系面临困难和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更需要继续传承和发扬两国民间交往的传统与优势,促使日本政府真正从维护中日两国关系的大局出发,恪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等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精神,顺应两国人民的共同期待,采取切实行动和有效措施,巩固中日友好的民间根基,推进两国睦邻友好合作,为两国民间交往创造良好氛围,为中日两国关系的改善发展扫清障碍。无数事实证明,中日友好不仅有利于两国,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中国一向以包容的胸怀对待国家间的交往,也格外珍视与任何国家的友好交往。相信在全球化时代,随着中日两国民间交往的增多,通过两国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双方能够就共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达成更深入的共识,为两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坚定友好信念,积极采取行动,增进政治互信。两国各界特别是年青一代更应当携手努力,巩固中日友好的民间根基,使中日关系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共同造福于两国人民。
201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经过两国各界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中日关系开始出现趋稳向好的势头,两国经济界、学术界及媒体间交流等民间交往渐趋活跃,两国“政经双冷”的态势有所缓和,无疑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作为曾经的媒体人,我对近年两国媒体间交往的变化情况尤为关注。受中日关系恶化影响,中日媒体间的交流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我离开新闻岗位后,一直与日本的部分媒体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时常就当下的中日关系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但近年也出现过一些不太正常的现象,那就是原本正常的相互坦诚交流,一度变成了谨慎交流,甚至报纸上的负面报道明显增多。本应成为促进两国民众加强往来、增进两国民众相互理解和沟通桥梁的媒体,因中日关系整体环境的恶化而失去了效用,甚至个别媒体的报道还对中日关系紧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担忧。事实上,中日两国民众都很想了解对方,但缺乏更多的有效信息和沟通渠道。这也凸显了媒体在两国民间交流中的重要性。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日两国绝大部分民众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媒体,而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媒体在从事新闻报道时,又多会进行选择和加工,提供给民众的信息大多具有倾向性。因此,两国媒体间的交流便显得尤为重要。中日两国媒体只有向两国民众提供积极、正面、客观的信息,帮助本国民众客观、全面、正确地了解对方,才能使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树立正确的认知,消除误解,增进互信,助推中日民间交流向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最新民调显示,中日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不抱好感的比例仍有80%左右,但同时,两国也都有超过70%的民众认识到中日关系的重要性。这一结果与近年来中日关系整体气氛不无关联,同时也与两国的舆论环境有密切关系。在中日关系的整个发展进程中,两国媒体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我认为,中日双方媒体在看待和报道相关问题时,需有大局观,更多地聚焦务实合作,更多地关注两国民间交流,鼓励和促进两国青少年之间的友好交流,同时以客观、冷静的方式妥善处理分歧。毫无疑问,媒体是中日双方沟通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也是两国民众了解对方最主要的渠道,加强两国媒体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意义重大。媒体的报道既可以直接影响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的看法,又可以为两国社会增信释疑、凝聚共识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作为媒体人,只有秉承社会责任和职业良知,多做全面、客观、积极的报道,才能为两国众正确了解和理性认识对方发挥积极作用,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积聚正能量。
此外,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因素也需要我们给予高度重视。在国家间交往中,往往是政府部门、媒体间的交流较为频繁,而普通民众之间的交往则相对欠缺。特别是大多数普通民众没有太多与外国人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又受到民族主义和自尊心的影响,很容易接受对外国的负面报道,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如今在不少国家都出现了民众排外、反全球化的浪潮。中日关系也毫无例外地受到了民族主义的影响。在全球化趋势和文化多样性不断深入的今天,有机会参与跨国交往的人群还会持续扩大,彼此间了解和依赖的程度会不断加深。特别是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显著成就,也会改变日本及其民众对中国的看法,中日应加强彼此间的正确认知,推动中日民间交往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推进民间交往的进程中,两国媒体则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媒体的正面报道会加快这种进程,反之则会带来消极影响。
中日两国要深化民间交流,信任是基础。“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纽带。日本政府曾经做出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但中日两国民众的主流是好的。日方只有正视历史,端正态度,汲取经验教训,正确引导国内民众,切实加强民间交流,才能促进两国关系的根本改善。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中日双方应该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共促和,发展,共谋世代友好,共创两国发展的美好未来,为亚洲和世界和,作出贡献。”正视历史是共创美好的前提,务实合作是共创美好的条件。加强两国关系,增进民间交流和往来,推进两国睦邻友好,符合中日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只有彼此间开展深度、广度的合作,牢牢抓住“一带一路”历史发展机遇,深化彼此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才能实现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才能造福两国人民。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要促进中日关系步入正常发展轨道,根基在民间。只有不断保持和加强两国民间的文化交流,深化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中日友好才能真正惠及两国人民,才能创造中日两国美好的未来。
本文刊载于《不忘初心,走向未来: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学术论文集》社科文献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