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老龄化社会与家庭:中日政策与实践比较
内容简介
书名: 少子老龄化社会与家庭:中日政策与实践比较
作者: 张季风主编 胡澎 吴小英副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1
ISBN:9787520174152 版次:1
丛书名: “登峰战略“系列研究成果
开本:小16开 页数:348 字数:327000
日本于21世纪初进入老龄社会,中国如今也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日本在老人日常护理、年青一代家庭育儿支持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政策成果,有诸多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本书以老龄化为背景,基于统计数据、社会调查、社会学和人口学理论,从家庭层面讨论了中国与日本的老龄化现状、家庭功能变迁、代际关系发展变化等问题,分析相关的社会服务和国家政策,并提出解决办法,视域宽阔、内容丰富,对相关领域学者和从业人员均有启发与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张季风,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经济、中日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代表性作品有:《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论》(专著,2004)、《挣脱萧条:1990~2006年的日本经济》(专著,2006)、《中日友好交流三十年(经济卷)》(主编,2008)、《日本经济概论》(主编,2009)、《不断扩展的东亚产业协作》(主编,2010,日文版)、《日本能源文献选编:战略、计划、法律》(编译,2014)、《日本经济结构转型:经验、教训与启示》(国家智库报告,2016)等,以及其他有关日本经济与中日经济关系的学术论文100余篇。
目录
前言
理论篇
第一章老龄化社会与“长寿革命”003
第一节老龄化社会新解003
第二节“长寿革命”所需的社会变革007
第三节劳动力减少问题再探讨011
第二章中西方家庭理念的变迁轨迹及其争论022
第一节西方现代家庭理念的变革:从“家庭化”到“去家庭化”022
第二节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变革:从“去家庭化”到“家庭化”028
第三节家庭论争背后的“道德正确”034
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积极家庭”040
第一节从政策过程的视角看“积极家庭”041
第二节“积极家庭”:一个中国情境下的政策分析框架044
第三节政策的塑造作用:家庭复兴049
第四节家庭影响政策:策略与风险054
第五节结论与讨论058
第四章中国老年人家庭储蓄成因061
第一节老年人家庭储蓄的现实意义与先行研究061
第二节老年人家庭储蓄影响因素065
第三节老年人家庭储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071
第四节回归结果与稳健性检验074
第五节结论与展望080
第五章个体化视角下的中国家庭代际关系082
第一节个体化视角下的代际关系不平衡082
第二节代际关系的三代视角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087
第三节代际关系中的个体化与一体化091
第四节中国式个体化的独特影响机制097
第五节结论与讨论100
第六章中国高龄老人的家庭支持和社会服务103
第一节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家庭变化104
第二节老年人的居住安排与家人照料107
第三节社区服务提供与老年人的需求111
第四节结论与讨论113
第七章中国智慧康养面临的挑战116
第一节信息技术与人口老龄化116
第二节智慧康养的发展及其内涵119
第三节中国智慧康养的困境与挑战126
第四节智慧康养的未来发展132
第五节结论与讨论138
第八章日本“单身寄生族”现象及其未来139
第一节中年“单身寄生族”的出现139
第二节“单身寄生族”的“结婚难”现状142
第三节中年“单身寄生族”的未来146
第九章日本独居老年人问题探析150
第一节日本独居老年人现状及原因150
第二节日本独居老年人面临的问题154
第三节日本应对独居老年人问题的措施156
第十章中日两国生育率下降过程及政策应对比较162
第一节近70年来中日生育率变化过程162
第二节政策因素对生育率下降的影响168
第三节中日低生育率政策的应对172
第十一章东亚地区的少子老龄化与老年人就业模式178
第一节东亚地区的少子化现状178
第二节东亚地区老年人的就业模式182
第三节结论与讨论189
第十二章“看护四边形”:从理论到实证191
第一节“看护四边形”理论的形成191
第二节“看护四边形”理论的实践意义195
第三节“看护四边形”理论研究的课题和进展201
实践篇
案例一育儿期家庭代际关系的日韩比较分析217
案例二中日育儿家庭的生活方式选择——从角色调整时资源利用角度的考察234
案例三育儿模式的变化与“母职”的重构——对微信妈妈群育儿生活的观察247
案例四从老年人护理规范和情感规范看家庭意识的变迁——以对中日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为依据268
案例五中国城市护理文化的转变——以月嫂和医疗养老护理员为中心280
案例六男性的照料角色履行与男性气质的变化——基于东亚五大城市的调查结果293
案例七成年人监护制度和家庭内部再分配研究——从中日比较的视角304
案例八地域福祉改变的“死亡”——以冲绳波照间岛的实践为例318
前言
日本是世界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但同时也是世界最长寿的国家。日本在应对老龄社会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也有过很深刻的教训。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也日趋严峻,日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镜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世界卫生统计》显示,2018年日本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为3558万人,占总人口比例高达28.3%,已进入深度老龄社会。
人口老龄化虽然算不上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的主因,但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进展却确确实实成为阻碍日本经济复苏的制约因素。这从日本财政结构的变化可以得到证明:1990年日本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占财政预算的比例约为20%,但2019年这一数字已高达38%,增加了近一倍,成为导致日本财政状况恶化的重要因素,成为拖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石”。而且,随着少子老龄社会的深化,社会保障缺口越来越大,特别是劳动短缺问题日趋严峻,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日本又是当今世界上人均预期寿命最高的国家,居民平均预期寿命84.2岁 ,远高于世界人口平均寿命72岁的水平;如此高的预期寿命,是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提高和养老照护系统高度发展的成果。
与此相对,2019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约为1.76亿,占总人口比例为12.5%,预期寿命约77.3岁。尽管中国老龄化程度低于日本,但65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数量已远远日本总人口的数量。据预测,到2022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4%,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到2030年,中国65 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将达到 2.4 亿人,占总人口的 16.20%。也就是说,中国仅用 20 多年时间年将走完发达国家半个世纪以上的老龄化进程。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中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 GDP 为 5000-10000美元,而中国大体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当时人均GDP还不到到1000 美元,即使是现在,人均GDP虽然超过10000美元,但仍有6亿人口月收入不足1000元,换算为年收入不足2000美元。快速的老龄化以及“未富先老”或“且富且老”的现实,再加上城乡二元差异的巨大,意味着我们面临的困难会更多。但是无论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准备,人口老龄化与老龄人口高龄化也已成为21世纪的必然趋势,养老与老人照护问题将会日益凸现出来。
养老作为社会福利事业,本质上是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私人产品,世界各国均有其独特的运营模式,根据政府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的不同来划分,大致分为以下三种: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及社区养老。所谓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机构养老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它可以是独立的法人机构,也可以是附属于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组织、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的一个部门或者分支机构。社区养老是指老人晚上住在家庭里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白天享受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日托、家政、送餐等服务。从中国的情况看,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比例分别为90%、7%和3%,从日本来看,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比重比中国高一些,但居家养老仍占压倒比例。因此,重视家庭功能,共建多元老年照护体系就成为摆在中日两国面前的共同课题。
鉴于此,2019年9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在北京主办了“老龄化背景下的中日家庭变迁与社会支持”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京都大学、东京大学、中央大学、关西大学、九州大学等日本多家大学以及民政部、北京协力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等研究机构、大学的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共计80余人出席了本次国际研讨会。与会学者各抒己见,就“老龄化社会和家庭面临的新课题”“照料与性别”“代际关系及其变迁”及“养老、福利与家庭政策”四个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次国际研讨会共收到50多篇论文和案例分析报告,我们选取了其中的12篇论文和8篇案例报告,分理论篇和实践篇编辑成书,奉献给读者。
本书的理论篇,从老龄化社会与家庭的相关理论分析入手,对中国的家庭、代际关系、高龄老人家庭支持与社会服务以及中国的智慧康养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在对日本社会出现的中年单身寄生族现象、独居老人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又对中日生育率下降问题、东亚地区老龄人口就业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第一章由京都大学落合惠美子教授撰写,作者一改过去人们对老龄化的单一的消极认识,提出了“长寿革命”这一明快的理念,并就“长寿革命”所需的社会变革和解决劳动力减少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二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吴小英研究员撰写,本章对中西方家庭理念的变迁轨迹进行了梳理,并且对中西方关于“去家庭化”到“家庭化”的争论以及重返家庭的“家庭化”趋势进行理论辨析。第三章由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钟晓慧副研究员撰写,本章将政策分析引入家庭研究之中,提出以“积极家庭”为核心概念的家庭政策分析框架,特别强调改革开放对于家庭能动性的促进作用。第四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张季风研究员和日本东北大学经济学研究科博士生蔡桂全撰写,本章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的分析框架,构建遗产动机对储蓄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对中国老年人家庭储蓄行为进行量化分析,并且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第五章由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郑丹丹副教授撰写,本章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8年改革开放及1980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这几件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将中国人划分为三代,利用新的分析框架对中国家庭代际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全面刻画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状况与变迁趋势,探讨中国式个体化的真正涵意及具体生产机制。第六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郑真真研究员撰写,本章在分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家庭变化的基础上,从老年人的居住安排与家人照料和社区服务提供与需求等方面,阐述了中国高龄老人的家庭支持和社会服务问题。第七章由中央民族大学杨菊华教授撰写,本章利用翔实的资料对中国智慧康养领域存在的难题与挑战进行梳理分析,而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与解决之策。第八章由中央大学山田昌弘教授撰写,本章以日本出现的中年单身寄生族现象及其未来为分析视角,透视了日本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第九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丁英顺研究员撰写,本章分析了日本独居老人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还介绍了日本政府与日本社会的应对独居老人问题相关政策。第十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王伟研究员撰写,本章从政策应对层面对中日两国少子化的根源——出生率下降这一残酷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且提出了提升我国出生率的政策建议。第十一章由东京大学濑地山角教授撰写,本章通过翔实的数据资料,从社会固有的文化规范对东亚地区少子老龄化状况和老年人就业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第十二章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周维宏教授撰写,本章结合国内外学术界最新动态,就“看护四边形”理论的形成和研究课题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阐述了该理论对学术研究以及制定与实施福利政策的重大意义。
实践篇由8个案例研究报告构成,中日学者通过实地调研和国际比较等方式,对育儿问题、老人护理问题、区域社会福利等问题进行了“接地气”的个案研究。第一个案例研究报告:“育儿期家庭代际关系的日韩比较分析”由爱知教育大学山根真理教授、冈山大学李璟媛教授、神户大学平井晶子教授和昌原文星大学吴贞玉教授共同完成。第二个案例报告:“中日育儿世代的生活方式选择——从角色调整时资源利用角度的考察”由御茶水女子大学全球领导研究所田嫄特别研究员、冈村利恵特任讲师、佐野润子特任讲师共同完成。第三个案例研究报告:“育儿模式的变化与‘母职’的重构——对微信妈妈群育儿生活的观察”由哈尔滨师范大学郑杨副教授撰写。第四个案例研究报告:“从老年人护理规范和情感规范看家庭意识的变迁——以对中日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为依据”由金城学院大学宫坂靖子教授、大连外国语大学李东辉教授、京都巴黎圣母院女子大学青木加奈子专任讲师、高知大学矶部香专任讲师、哈尔滨师范大学郑杨副教授、爱知教育大学山根真理教授共同完成。第五个案例研究报告:“中国城市护理文化的转变——以月嫂和医疗养老护理员为中心”由九州大学翁文静助教撰写。第六个案例研究报告:“男性的照料角色履行与男性气质的変容——基于东亚五大城市的调查结果”由关西大学多贺太教授、立教大学石井Kuntz昌子特任教授、京都产业大学伊藤公雄客座教授、公益财团法人笹川和平财团植田晃博研究员共同完成。第七个案例报告:“成年人监护制度和家庭内部再分配研究——从中日比较的视角”由税所真也东京大学特任助教(华东师范大学访问学者)撰写。第八个案例研究报告:“地域福祉改变的‘死亡’——以冲绳波照间岛的实践为例”由新潟大学加贺谷真梨副教授撰写。
少子老龄化社会问题十分复杂,育儿、养老、老人看护等等,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支持,更离不开顶层制度设计和相关政策的引导,这一领域尚有诸多问题有待于研究和探讨,本书仅仅是关于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的中日家庭、社会支持方面的基本分析和初步探讨而已。诸位读者在阅读本书的同时,若能再翻阅一下本人主编的《少子老龄化社会:中国日本共同应对的路径与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出版),定会进一步加深对中日两国少子老龄化社会相关问题的理解。
日本人口老龄化比中国来得早,但中国的老龄化速度也不慢,可以说中日两国共同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挑战。在应对少子老龄社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养老看护领域,日本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中日合作的空间也很广阔。本书若能为读者了解和分析纷繁复杂的中日两国的少子老龄化问题有所启迪,对中日在共同应对少子老龄社会方面的合作发挥些许积极作用,将不胜荣幸之至。
本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中日作者的积极配合,特别是社会科学文出版社的郭婷婷编辑,为此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张季风
2020年端午于密云水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