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所科研交流简报(2019年第5期)2019年第一季度日本热点问题研讨会在京举行
3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日关系研究中心主办的“2019年第一季度日本热点问题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军事科学院、南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以探讨第一季度日本热点问题为主,就如何构筑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展开了热烈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外交室主任、中日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吕耀东主持会议。
会议首先为黄大慧、王珊、江新凤、姜龙范、张玉来等与会的所外专家举行了致聘仪式。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刘玉宏、所长杨伯江等党政领导出席仪式并参加研讨会,杨伯江向受聘专家颁发了中日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聘书。
王晓峰副所长代表中日关系研究中心致辞。他指出,2019年是中日关系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年,在重回正轨后如何实现新的发展、真正做到行稳致远,需要充分认识到当前中日关系的复杂性、脆弱性,对当前日本热点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拿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高洪以“两会精神与中日关系”为题,首先介绍了全国两会的有关情况,并认为,中日关系将在未来一两年内持续稳定向前发展。他指出,日本政界和民间对美国战略变化的不满,以及科技经济的合作需要,都是中日关系向前发展的稳定剂。中国需要主动引领把控中日关系,加大周边外交力度。他强调,日本研究学者应在务实的基础上提出涉日问题的解决方案,牢牢树立风险意识,对两国关系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作出沙盘推演。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黄大慧认为,日本国内在日美同盟上历来有依赖和排斥两种看法,在特朗普上台之后,对美排斥的声音有所加强。随着周边国家逐步适应了中国的崛起,以及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中国更加重视周边外交。关于近期日本外交的变化,黄大慧认为,安倍第二次上台执政以来,日本经历了从“俯瞰地球仪外交”到“战后外交总决算”的转变。安倍上台之初的“价值观外交”战略偏离了日本的亚太重心,一度陷入边缘化危机。日本近期将外交战略改为“战后外交总决算”,中日关系也因之体现出“稳”的特征,表现为趋稳向好、稳中有进的态势。
天津外国语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姜龙范认为,朝鲜半岛局势已经进入新时期。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动力,既有朝鲜半岛国家的内部因素,又有中美等大国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有朝韩改善关系的新举措、朝鲜积极推进对外交往以及注重以发展经济为核心,重视民生问题等。外部因素方面,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坚持半岛无核化政策。美国对朝政策持续调整,经历了从战略忍耐、极限施压到积极接触的转变,其中,特朗普的个性特质为美朝持续改善关系提供了契机。他指出,新时期半岛问题有三种可能的发展方向:积极发展、保持现状和消极倒退。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王珊认为,安倍很有可能成为日本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首相,对其强势的执政风格,日本国内褒贬不一。日本政治生态中,在野党碎片化、安倍经济学产生的效果、日本选民的希望和自民党内稳定的派系支持结构等特点,都有利于安倍长期稳定执政,并在无形中加剧了安倍唯我独尊的执政风格,其未来的着力点主要在打造个人的政治遗产。他指出,日本在2020年修改宪法的进程可能不会很顺利,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提高消费税等也是安倍所面临的难题。安倍意图通过“战后外交总决算”实现青史留名,中国应当抓住机会主动塑造中日关系,将东亚经济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研究员江新凤首先介绍了日本在2018年发布最新《防卫计划大纲》的有关情况,认为与五年前2013年版《防卫计划大纲》相比有较大调整。新《大纲》认为,国际力量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世界战争形态也发生了改变,因此日本要继续强化军事力量,实现自主防卫。她指出,新《大纲》中涉及中国的笔墨很多。此外,日本将在战略上采取多种措施应对现实安全环境变化,实际上已突破了专守防卫的限制,积极主动性将继续凸显。另外,江新凤还介绍了日中防卫交流的最新情况。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院长张玉来指出,平成时代创造了日本战后最长的景气周期,加快了经济结构转型,使得日本对外投资超越贸易地位,进一步实现海外产销。他指出,由于日本自身经济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了其景气的“无实感”。他客观评价了“安倍经济学”的成败之处,并根据现有的贸易环境和日本应对方式,指出2019年日本的经济仍然会保持低位增长。
针对与会专家的精彩发言,我所外交室主任吕耀东、政治室主任吴怀中、经济室主任徐梅、政治室副主任张伯玉、外交室副主任张勇、研究员白如纯、副研究员庞中鹏和张晓磊等科研人员分别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点评。
(供稿:外交研究室博士后 陈梦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