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所科研交流简报(2019年第18期)参议院选举后日本内外政策动向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7月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政治研究中心主办的“参议院选举后日本内外政策动向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新华社、世界知识杂志社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围绕参议院选举与日本政局变动、日本对外政策的变化与趋势、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等议题展开交流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日本政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怀中研究员主持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王晓峰研究员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日本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杨伯江研究员作会议总结,中华日本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原所长李薇研究员出席会议。
王晓峰副所长在会议致辞中,首先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日本所非实体研究中心主导的形势务虚会的机制运行情况,并指出,日本参议院选举刚刚结束,日本内政外交方面的政策将会出现一些新变化,日本政治研究中心主办的此次研讨会在第一时间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研讨,可谓恰逢其时、很有意义。最后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高度,期望与会专家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深入研讨参议院选举后的日本内政外交走势。
研讨会分三个议题进行。第一个议题为参议院选举与日本政局变动,由《世界知识》杂志社社长罗洁主持。日本研究所政治研究室副主任、日本政治研究中心秘书长张伯玉研究员评析了参议院选举过程与结果,她在对详细的选举数据进行专业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此次选举结果对安倍来说非常理想,安倍控制选举的能力极强;她接下来分析了此次参议院选举过程的几个重要变化,并从参众两院选举方式的差别、投票率的影响、选民分布等视角剖析了出现此次选举结果的社会背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邱静副教授对参议院选举后修宪态势进行了评估,她认为日本修宪是战后以来长期的、渐进的战略性过程,日本护宪也是一个持续抗争的过程,今后的走向取决于护宪力量是否能够坚持下去,这是需要观察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晓琦老师从日本当前政局局势失衡角度分析了参议院选举后安倍执政前景与日本政局走向,她主要分析了执政党与在野党力量失衡,执政联盟内部自民党与公明党的力量失衡,在野党内部力量失衡等三个问题。
研讨会第二个议题为日本的对外政策变化与趋势,由张伯玉研究员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廉德瑰教授从日美同盟和日美安保机制的角度分析了新形势下日美关系的变化与走向。他认为,我们要看到日美同盟的两面性,正确判断日本的战略意图,制定更加全面的对日政策。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副主任张勇副研究员分析了日美和韩美同盟之下的日韩关系的变化与走向,结合近期日本对韩国的制裁对今后的日韩关系进行了分析与预测。他认为,中国应该在缓和日韩紧张关系的问题上发挥应有作用。国际关系学院孟晓旭教授从日欧关系、日美关系、中日关系和日本与东盟的关系四个角度分析了日本的印太构想新动向。他认为,我们要注意英、法等欧洲国家在印太方向是有其战略利益的,日本正在试图把印太构想和欧洲的欧亚联盟结合,并将上述构想从安全、海洋等方面扩展到更全面的方向,日本的印太构想对中日关系的发展来说依然有消极作用。另外,我们应该在印太区域加大拉住、稳住东盟的力度。
研讨会第三个议题是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由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所长裴桂芬教授主持。吴怀中研究员从整体的中日关系、日本对华政策和中国对日政策三个角度分析了双边关系的战略态势。他认为,整体上来看,目前中日都在将双边关系作为一种可预期、能保质的优良资产精心加以维护。当前,日本对美国和中国的战略对冲策略表现为“联美协华”,中国有必要增加与日方的战略性沟通并释放更多善意。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成员、日本研究院张玉来副院长从中美贸易摩擦的角度分析了中日经贸关系的深化与区域合作,并指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日本对华投资最大的吸引力是中国市场、中国需求、中国盈利的空间。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刘华分析了中日关系转暖背景下中日建设性安全关系的推进与积极安全互动,他认为,应在中国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与日本的综合安全保障观中寻找交集,积极探索今后中日安全关系互动的新空间。
在会议的特别发表环节,日本朝日电视台中国总局长千千岩森生作了题为《参议院选举后日本政治外交走向》的发言。他从选举后朝野力量对比的变化、选举后安倍首相修宪的走向、选举结果对安倍执政重点的影响、选举后日本外交及中日关系的走向等角度谈了自己的独到看法,并与各位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和讨论。
会议最后由杨伯江所长作总结。他向与会专家、学者及嘉宾表示感谢,并表示,今天的研讨会非常成功,收获很大。杨伯江指出,当前,我们研究的选题应该以百年变局这一独特的时代背景为着眼点,以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研究问题,同时要注意与社科院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密切关联,将问题研究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不断深化。他认为,当前我们做日本问题研究可以从三个角度确定选题:第一是在中日互动的最新发展中发现选题,比如今年6月大阪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期间的中日领导人会谈,就是当前中日互动的最集中表现,会谈达成的十点共识就是我们研究的侧重点,比如如何理解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的内涵、运作模式、交流内容等,怎样论证在构建中日建设性安全关系基础上推进中日安全机制建设的可能性,两国如何通过协调合作积极履行国际责任、共同应对各种挑战等。第二是要将当前中国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日本问题研究结合起来,中国正处在新旧发展模式的转型期,面临的国内外挑战日益严峻,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时代如何借鉴、吸取日本过往发展的经验、教训,将外部压力转化为推动我国内部改革的动力,怎样通过深化中日经贸合作扩大两国战略合作的空间、实现共赢,都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第三是从我们传统关注的日本内政外交中挖掘好的选题,比如日本自公执政联盟模式的合理性在哪,其与欧洲国家的执政党联合执政模式有哪些异同;近些年相对于欧洲的社会危机频发,日本为何能够保持社会的相对平和与稳定等,这些问题对于深化国别和学科研究具有独特意义。
(日本政治研究室 陈静静、张晓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