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成到令和:日本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2020年9月27日,中华日本学会2020年年会暨“从平成到令和:日本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华日本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中日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前驻日大使程永华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做主旨演讲。
“从安倍到‘后安倍’: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程永华在开幕式作了题为“从安倍到‘后安倍’: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的主旨演讲。他首先回顾了作为中国驻日大使在外交一线亲身经历的中日关系“波澜起伏、迂回曲折、爬坡过坎、重回正轨”的重要阶段。之后对安倍前政权及菅义伟现政权进行了评价与展望。他认为安倍晋三属右倾保守政客,其力图摆脱战后束缚,推进修宪强军进程,谋求“正常国家”和政治大国地位。但其施政策略亦有较强的实用主义色彩,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经过数年的较量和碰撞,安倍政权着眼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实际利益的考量,对华政策渐趋积极务实。安倍在执政中后期,投入较多外交资源和精力改善对华关系。新上任的首相菅义伟长期在安倍政权中扮演“大管家”的角色,总的看,菅义伟内阁在对华政策上将总体延续安倍政权的基调。同时,后安倍时代日本对华政策仍将有一定的两面性和摇摆性。而从外部环境看,美国因素已成为中日关系的最大变量,在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的背景下,美国加大了对日施压,将给日对华政策带来更多变数。程永华指出,应该积极谋划引领后安倍时代的中日关系。中日是彼此搬不走的邻居,中日关系的重要性不因一时一事而改变。发展长期稳定、友好合作的中日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日双方应以日本新政权上台为契机,进一步排除干扰,保持定力,共同推动两国关系沿着正确轨道行稳致远。一是积极引领,积累政治互信;二是深入开展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三是持续大力开展人文交流;四是彰显地区和国际担当。
平成回望与日本问题研究
在主题报告环节,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远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东育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黄大慧教授分别作题为“平成回望与日本研究的逻辑起点”“关于两种‘日本学’的问题”“东亚视域下的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的学术演讲。胡令远在回望平成时代时,认为有三个历史性转变值得关注。一是甲午战争以来中日两国综合实力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虽然日本难以适应中国的崛起,对华采取了制衡战略,但在平成末期却不得不调整这一战略,使中日关系重回正轨。这一对华认知的转变,对当前的中美关系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二是在位时就一再强调日本需要反省历史的明仁天皇,作为日本国民统合的象征,在平成时代已经深入人心,其形象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可以看作是战后日本和平宪法的成功之处。韩东育提出了当前中国的两种“日本学”研究方法,从学术史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反思和评估,展望了对新的“日本学”研究方法的预期。黄大慧将中日关系放在东亚视域下进行回顾与展望,认为在复杂多变的地区形势下,随着“东亚”这一多边地缘概念的变迁,中日逐渐形成了一种在东亚地区动态博弈的竞合关系,既有相互竞争,也有彼此合作。
全面剖析日本及其对外关系
本次会议设置了分论坛,学者们在政治外交安全(一)、政治外交安全(二)、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四个分论坛中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并由各分论坛代表向大会作了成果汇报。政治外交安全(一)环节中的与会专家主要对后安倍时期日本政局走向、外交政策理念和取向及安全政策变化、中日海空联络机制、日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多数专家认为菅义伟的内外政策短期内应以“维稳”为主,安倍尽管已辞任但仍具有较大影响力;基于中美博弈加剧,美对日施压加大,日本寻求外交战略回旋空间被压缩;近期影响中日关系的敏感因素有所增多,双方应有意识进行风险管控;日本在安全政策上正寻求强化多域综合防卫、导弹综合防御、海洋安全及经济安全等。政治外交安全(二)环节中专家们主要围绕日本对华政策与舆论、中日岛争动向、日本安全战略理念、新冠疫情下的中日韩合作等问题进行交流,认为尽管日本对华政策和舆论自今年5月份以来趋于消极,但日美在对华认知和政策上依然存在明显的差异,中日依然具有维持良性竞合关系的可能性。经济社会环节中,专家们就疫情下日本的经济动向、菅义伟内阁经济政策、日美贸易谈判、平成时代日本经济和产业政策、日本供应链安全、后工业化社会背景下日本新的社会现象、日本的塑料垃圾治理、地方分权改革、老龄服务产业、中日韩少年欺凌现象、日本教育改革等问题进行讨论。专家们在回顾平成时期日本经济发展道路的基础上,认为尽管日本在疫情冲击下经济下滑明显,但资本市场和财政政策稳定,依然倾向多边主义,日本的供应链重构更大程度上是基于内部经济转型的需求;日本在社会治理等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和借鉴。历史文化环节中,专家们围绕象征天皇制、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及抗战历史、日本殖民学、平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美国日本研究的学术流变、社交媒介环境对日本政治过程的渗透等问题展开交流,专家们分别从历史视角、国际视角等对天皇出访相关决策过程及作用,天皇、政府、国民三者关系等问题进行研究。另外学者们还注重服务于未来中国对日政策的制定,从中国如何加强对日舆论工作角度出谋划策。
不能任中日关系陷入漂流状态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长、中华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杨伯江研究员作会议总结。杨伯江认为,中华日本学会成立30年来历经沧海桑田,形势和队伍均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中日关系研究虽然仅是双边关系研究,却具有理论创新潜力,它是传统与创新、历史与现实、共同利益与零和博弈等多层次关系的立体反映。鉴此,两国关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不能在政策和战略上任其陷入漂流状态。在处理传统大国和新兴力量矛盾层面,日本着重以经济和区域合作方式予以应对,区别于欧美提出的文化冲突论、进攻性现实主义等。我们应将日本问题研究放到对外关系整体中进行研究、设计和思考,辩证把握两对关系,一是发现日本研究的独立价值,中日关系不是中美关系的单纯从属变量,美国的对华认知很大程度上是由日本这样的我周边国家帮助塑造的;二是结合国际关系整体和对外战略大局,在把握时代潮流和综合实力对比的前提下研究中日关系,即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双边关系的多边化趋势。
来自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