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所学术交流简报(2021年第27期)“日本社会研究专题讲座暨2021年日本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纪要
2021 年12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日社会文化研究中心与日本社会研究室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联合召开了“日本社会研究专题讲座暨2021年日本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来自日本长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日关系史学会、首都经贸大学、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天津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天津社科院东北亚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以及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等相关机构的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多位博士生、研究生旁听了会议。
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在致辞中指出,社会文化研究是日本国别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国际关系、政治、外交安全政策的重要基础。同时,要基于我国当下发展需求去研究日本,借鉴日本的经验和教训。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张季风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胡霞教授以及日本长崎大学赛汉卓娜副教授分别做了“日本的‘乡村振兴’与岸田政权下的‘数字田园都市国家构想’”“内生式发展理论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以日本岛根县为例”“疫情下在日移民的公助与共助研究初探”三场精彩的专题学术报告。
张季风研究员在报告中详细梳理了战后日本“三农”问题概观、日本农村振兴的演进与成果以及数字田园都市国家构想的新动向。报告指出,中日两国国情不同,但在“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方面面临诸多共同挑战,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农村山区人口过疏化问题、粮食安全问题等。日本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也有很多教训值得我们汲取,期待中日两国在乡村振兴领域有更多的合作空间。
胡霞教授基于对日本岛根县三十四年以来的田野追踪调查,以大量的图片和生动详实的事例,分享了岛根县邑南町、吉贺町,海士町内生式发展的缘起、路径和经验。她认为,岛根县的乡村振兴源于当地居民的主导和在地方资源基础上建立的产业关联。在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同时,岛根县结合自己的需要精准有效对接外部资源,实现了城乡融合发展。岛根县的经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我国未来乡村振兴中也要重视居民的参与,提高居民的学习能力和组织化程度,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此实现城乡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富裕。
赛汉卓娜副教授介绍了2020年做的针对在日移民团体以及外国人劳动者的访谈调查,特别是以中国人新侨会和华妇联为例,详细阐述了疫情下在日移民的公助与共助。她指出,在少子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在日移民出现了亚裔为主、定居化趋势以及性别比例不平衡等特点。同时,她认为受疫情影响,外国人,特别是女性的在日雇佣环境仍然较为脆弱,并提出了跨境亲密圈面临再建构等问题。
日本研究所副所长、中日社会文化中心主任吕耀东研究员指出,日本农业与乡村振兴、少子高龄化、中日舆论的调查,日本国民对华思潮的探讨,是今年日本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涉及到中日关系,围绕这些主题共同来交流,共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午,与会代表围绕2021年日本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周维宏教授和宋金文教授分别介绍了《麦肯锡解读世界和日本农业方向》一书的主要内容以及鸟取县智头町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天津社科院的胡亮副研究员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论述了乡村振兴的途径。天津社科院的田香兰研究员认为研究人口老龄化需要五个视角,即老龄社会的视角、全龄人口的视角、综合政策的视角、战略体系的视角、东亚区域比较的视角。上海大学的马利中教授探讨了中日老龄化面临的问题、对策以及合作。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的丁英顺研究员探讨了新冠疫情下日本医疗体系面临的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俞祖成副教授探讨了中日基层治理的途径。中日关系学会吕小庆常务副会长通过对“2021年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的结果,分析了日本民众对华认知和感情。天津社科院的马兰研究员从日本的贫富差距问题,探讨了什么是”幸福感“。还有代表的发言涉及日本的青年问题、企业治理、特别研究员制度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两位研究生也发表了日本社会阶层以及口腔护理政策方面的研究成果。
最后,日本研究所社会研究室主任胡澎研究员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她认为会议开得非常成功。首先,与会代表研究的都是日本社会的前沿问题,包括乡村振兴、老龄化、医疗、社会治理、青年问题等。第二,研究方法多样,有田野调查、访谈、案例研究,研究视角也呈现多样化,综合运用了历史学视角、性别视角以及文化视角。第三,受疫情影响,首次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京津沪三地的专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最后,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对中日社会文化中心和社会室的支持。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期待与大家实现面对面的学术交流。
(郭佩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