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所学术交流简报(2022年第6期)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建设研讨会——以日本问题研究为例
2022年3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举办“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建设研讨会——以日本问题研究为例”,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大学的学者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的全体科研人员参加。
会议由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吕耀东研究员主持。吕耀东指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指向,已经成为学术界积极探讨的重大课题。区域国别研究升级为一级学科,在此背景下探讨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恰逢其时,至关重要。要做好区域国别视角下的日本学研究,重点也应放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上,这是此次研讨会的宗旨。要通过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构建,在国际上特别是在对象国争取我们的话语权。
全国政协会委员、日本研究所高洪研究员做主旨发言。他作为《关于将“区域国别研究”提升为一级学科的提案》的第一提案人,重点阐述了相关专家学者围绕“区域国别研究”的调研过程以及提案情况,并从中国的日本研究现状出发指出了区域国别视角下日本研究的发展机遇和方向。一是通过大数据信息深挖和分析资料文献,在深化研究基础上积极构建国际对话交流平台。同时合理布局相关二级学科,设立新的专题项目。二是处理好“区域·国别”辩证关系,用“东北亚区域研究”提升日本研究的学术地位和应用价值,用日本研究促进东北亚研究整体发展。三是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高度研判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实际作用,尤其注意观察日本在“全球支点地区”的新动向。
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周维宏教授、外交学院原副院长江瑞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王伟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所长初晓波教授、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吴怀中研究员、日本研究所外交室主任张勇研究员分别做主题发言。
周维宏提出对学科门类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进而推动区域国别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江瑞平提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在中国的“日本学”研究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做好日本学研究,必须处理好国情与世情、外交与内政、政治与经济、分析与综合、历史与现实以及国别与世界这六对关系。王伟认为,将区域国别学提升至一级学科对日本研究来说是一件好事,同时他也指出了日本社会研究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利用相关理论研究日本社会,针对人口、就业、社会保障以及经济问题等如何开展跨学科研究。初晓波提出,区域国别研究兴起,旨在服务于国家大局,要有紧迫感,但不能完全跟风走,也要有学理性基础。国别是一个点,区域是一个面,勾连区域国别的是问题。区域国别视角下的日本研究,由三部分构成,即作为知识积累的日本研究、作为政策咨询的日本研究和作为知识普及的日本研究。推动区域国别框架下的日本研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理论体系的构建,该理论体系追求的应是解释力的增加,而不是新名词的增加,追求解释范围的扩大,而不仅仅是就事论事。二是仔细梳理中国的日本研究,摸清研究现状、发现存在问题、理清研究脉络。吴怀中提出,将区域国别研究设立为一级学科,这是政策需求的产物,尤其是“一带一路”催生的结果。做好区域视野下的日本研究,一是需要探索现代意义上的区域国别学,不能仅依靠传统的历史学、社会文化学等,需充分发掘和利用好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和资料库等资源,而且还要借鉴超级运算和地理资源学等相关知识。二是必须以学科为基础,不断构建和完善区域国别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体系,并以此为指导做好日本研究。比如日本对华政策的反复与周期,需要借助相关理论、方法和分析框架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张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介绍了日本学界外交学研究现状,指出日本国内的外交学界历来重视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从战败后至今,日本外交学者立足不断变化的时代,从本国视角出发取得了众多理论性成果,日本现有的外交学研究中有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研究员做会议总结。他强调五点内容:第一,区域国别学研究一级学科化意味着资源配置的调整,既体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本学科内在的发展需求,更是国家实力、国际视野进入一定阶段后的必然反映。第二,区域国别学研究应该把握多学科、跨学科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除江瑞平教授提到的六对关系之外,还需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物质与观念的关系以及个性与共性等的关系。第三,高校和智库有着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和义务,振兴区域国别研究是共同使命,重在坚定学术志向,提升研究质量。第四,作为国别研究的日本研究,当下重点应是该夯实二级学科基础。具体到日本研究所,也就是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和综合战略六个学科。第五,日本问题研究人员应客观认知自身优势与劣势,补齐短板,扬长避短,为区域国别研究视角下日本研究的学科建设做出贡献。
陈静静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