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所学术交流简报(2024年第18期)强化学术意识:日本研究所举办第四届硕博论坛
2024年4月9日,由我所主办,中日社会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海研究中心、中日关系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届硕博论坛在所内举行。副所长吕耀东、研究员胡澎、日本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张建立、日本外交研究室主任张勇等出席了论坛并担任主持和点评嘉宾。本届论坛分为日本政治外交、日本社会文化两个专题,日本研究系10名博士研究生分别进行了论文发表。
吕耀东副所长在致辞中指出,硕博论坛作为日本研究所专门为学生搭建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至今已连续举办四届。论坛议题由最初的日本社会、文化逐步扩展至日本社会、文化、政治、外交等领域,现已实现常态化、机制化,逐步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综合性学术论坛。硕博论坛不仅引导研究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的学术增长点,而且在提高学生的学术意识和论文写作水平、增进师生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政治外交专题由张勇主任主持,有6名同学发言。博四艾薇同学以《21世纪的日本媒体外交发展及对华启示》为题,从学理分析、形式表现、特征概括、借鉴意义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对日本媒体外交发展的系统梳理,指出日本媒体外交的传播平台搭建、传播内容选择、传播机制发展等对我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博三任骁霖同学以《战后日本对非洲外交政策形成与嬗变的原因分析》为题,采用建构主义国家身份理论与心理文化学的交换模式理论,全面深入解析了日本对非洲外交政策形成与转变的原因,指出日本对非洲的身份定位经历由“他人”向“仲间”的转变,因而对非洲的交往法则也相应地从“公平竞争”法则调整为“义理”法则。博三鞠佳颖同学以《日澳海洋安全合作动向及其影响分析》为题,就《互惠准入协定》的内涵以及日澳海洋安全合作的新动向进行了分析,指出在《互惠准入协定》框架下,未来日澳两国之间的海洋安全合作将会继续深化,武装力量在对方国家内的相互部署也将成为常态。博二雷锦涛同学以《话语塑造与安全强化:FOIP视阈下日本强化介入南海动向》为题,从话语塑造与安全强化两个维度分析了日本强化介入南海的动向,指出日本在话语塑造上以“自由开放”的海洋秩序为旗号,刻意凸显中国“南海军事化”形象;同时在安全领域以“繁荣稳定”的地区秩序为目标,着力强化在南海的安保能力。博二杨岳儒同学以《走向“焦虑”?一种评估日本社会心理状态的模型》为题,通过界定“焦虑”概念搭建诊断框架,试图为研究日本社会是否焦虑提供一套研究工具,认为日本社会必然“焦虑”,但其处于“焦虑波动”的状态,究其根源是“日本社会的失衡”。博一徐康健同学以《从“3.11”后日本电力危机管理看如何增强能源韧性》为题,指出在面临核电供应急剧下降挑战的背景下,日本政府通过增加化石燃料发电来补充能源缺口,并实施节电措施及鼓励社会行为变化以降低电力消耗,这种应对措施突显了能源系统冗余度、能源多元化、政府角色及公众参与在提升能源韧性和应对危机中的重要性。
日本社会文化专题由张建立主任主持,有4名同学发言。博四孙丽娟同学以《少子化背景下日本育儿友好型社会构建研究》为题,指出解决日本少子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育儿行为的支持,归纳育儿友好型社会的特征,分析日本营造育儿友好型社会的原因及举措,并针对育儿支持提出相关建议。博四毛玉珩同学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景观意识的演变及原因》为题,以京都为典型案例,分析战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日本景观意识的演变,认为战后到70年代,景观意识虽有萌芽,但未在日本普及;自70年代到90年代末,日本景观意识逐渐高涨,并在土地利用和景观保护之间摇摆;进入21世纪以来,景观权益与景观价值受到重视,景观意识走向成熟。从需求理论的视角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博三杨扬同学以《从边缘到“一极”:日本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角色演进》为题,在梳理近代以来日本非营利组织发展史的基础上,将其发展史与日本市民社会发展的历程相参照,描述其如何在愈加复杂的社会治理议题中从边缘化到走向台前的身份转变。博二孙鸣鹤同学以《日本战后申遗策略研究》为题,指出战后日本世界遗产种类的多样性,同时日本申遗的举措作为一种参与全球文化治理的手段,一方面推动了日本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还存在掩盖侵略历史的错误倾向。
发表结束后,出席论坛的各位老师进行了点评,对同学们在论文选题、资料运用、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性尝试予以了充分肯定,同时也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从研究内容的时效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论文写作的规范性、理论框架构建的完整性等方面提出了富有建设性和启发性的意见。
最后,胡澎老师做会议总结。她对同学们的精心准备和认真发表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硕博论坛越办越好,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从青涩逐步走向成熟。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认真思考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一步用心打磨、完善自己的论文。
(日本研究系鞠佳颖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