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所学术交流简报(2025年第76期)中华日本学会2025年年会暨“起点与轨迹:战后80年的日本与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2025年10月14日,由中华日本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支持的中华日本学会2025年年会暨“起点与轨迹:战后80年的日本与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外交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新华社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河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苏州大学、武汉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南大学等60多家中华日本学会会员单位的近百名学者参加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志敏出席学术研讨会并致开幕词。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中华日本学会会长杨伯江主持开幕式。
赵志敏指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以钢铁意志彻底粉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为人类正义事业树立起不朽丰碑。战后80年来,世界历经沧桑巨变,日本在国家战略定位、政治经济架构、社会文化形态、外交安全路径等诸多领域经历了深刻复杂演化,中日在历史认知、台湾问题、产业科技竞争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中日关系和日本研究应以中央周边工作会议精神为根本遵循,站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深入剖析历史的和现实的日本,全面研究经济的和人文的日本,深刻洞悉地区的和世界的日本,统筹推进对策研究和学理建构,为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日本研究知识体系注入新动能。中华日本学会要为破解当前中日关系发展中的关键议题、促进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前行,贡献更多具有前瞻性的新思路、切实可行的新方案、行之有效的新办法。
研讨会主旨报告环节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初晓波主持。中日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前驻日本大使程永华,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唐永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张宇燕分别以“当前日本形势与中日关系”“当前国际战略形势与大国博弈”“百年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为题做主旨报告。
程永华指出,当前日本政治生态呈现碎片化、右倾化特点,历史修正主义思潮抬头,干扰中日关系改善,冲击战后国际秩序,威胁地区和平稳定。基于此,一方面,应重新审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意义及中国在国际秩序缔造和维护中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应警惕日本历史修正主义动态。在国际形势深刻变革背景下,中日关系正处于关键节点。各界应通过强化史学研究、普及历史知识教育、拓展国际传播途径,捍卫历史真实、坚守公平正义,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和平繁荣。
唐永胜认为,支撑世界的底层逻辑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美国霸权、金融资本等传统安全逻辑和国际秩序逐渐失效,并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力日益减弱。军事力量的运用受到限制,即使美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也难以转化为显著的政治经济收益,战争形态的演变冲击着传统的地缘政治格局。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并改变生产关系,进而影响国际关系格局。尽管旧秩序正在失效,但新秩序尚未确立,必须警惕旧秩序的反噬效应。面对中美战略竞争和国际体系变革,中国顺应时势,正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
张宇燕提出,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全球性挑战交织成复杂的“抗解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困和冲突等。多边机制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治理难度极大。中美关系依然是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国的战略已从“正和”转向“负和”博弈。未来十年被视为大国地缘政治竞争的关键时期。美日欧的政策协调旨在将中国纳入竞争规则体系。在全球及中日关系框架下,思考中国的历史方位与战略选择具有重大意义。
学术报告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唐永亮主持。初晓波、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院长张玉来、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赖正维、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宋宁而、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胡澎、吉林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海涛、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钟飞腾、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广涛、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牟伦海分别做学术报告。初晓波在题为“周边外交视野下的中日关系发展轨迹”的报告中指出,日本研究是一项长期且细致的工作,需具备长程、整体且客观的视野。从周边外交视野看日本,战后中国对日外交充分体现了与邻为善、亲诚惠容的基本方针。展望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尽管摩擦仍将持续,但双方的合作与依赖关系依然存在。强调互信是两国关系改善的根本,也是学者肩负的重要责任。
张玉来在题为“日本‘一亿总中流’社会的形成与瓦解”的报告中指出,日本“一亿总中流”社会的形成,其核心在于战后长时段的经济持续增长,辅之以日本式经营的共同体意识、福利社会潮流以及创新消费的良性循环。其后日本式经营弱化、内部制度疲劳、企业创新力不足以及泡沫经济崩溃等因素,导致产业衰退和经济长期低迷。当前新的日本式经营模式正在形成,值得密切关注。
赖正维在题为“战后台湾与冲绳关系研究”的报告中指出,二战后台湾当局对冲绳政策多依赖美国,在抗议美将冲绳施政权交给日本无果后,借中琉文化经济协会推进农业、劳务等领域交流。近年来,民进党当局强化与冲绳关系,开展文教、基层等高频、多领域交流,图谋拓展 “台独”空间。同时台日勾连日益紧密,不断突破“红线”,对此我需保持警惕并制定应对策略。
宋宁而在题为“日本防卫力量建设的多维度综合化发展动向”的报告中指出,日本的“多维度综合防卫体系”,通过太空、网络、电磁等新领域与传统海陆空战力的一体化协同,构建“跨域作战”能力。该体系强调从平时到战时的全时段防卫,并注重以美日同盟为依托的联合攻势姿态,通过海域态势感知等机制将非安全议题安全化,在配合美国印太战略的同时加速自身军事转型,加剧地区安全态势的联动性与对抗风险。
胡澎在题为“令和日本社会的结构性困境与未来展望”的报告中指出,日本平成时代留给令和时代的主要遗产包括长期经济低迷、少子老龄化加剧、地方衰退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承压等结构性问题,导致民众收入停滞、贫富差距扩大及社会心态趋向“低欲望”与希望缺失。为应对挑战,日本政府正通过推动老年人就业、吸引外籍劳动力、数字化改革及地方创生等多元措施寻求破局,但解决根深蒂固的系统性问题仍面临艰巨任务。
沈海涛在题为“区域国别学视域下日本研究的现状与课题”的报告中认为,当前中国的日本研究在区域国别学兴起的背景下,存在研究目的与现实需求一定程度的脱节。关键是对学术研究与政策服务之间的平衡点把握欠精准、对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性考察不充分。日本问题的复杂性要求打破学科壁垒,亟需进行方法论整合,通过综合性视角将历史纵深与现状分析相结合,以更高效地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钟飞腾在题为“区域国别研究中的日本型”的报告中认为,《菊与刀》和《日本名列第一》给出了推动中国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建构的路径参考:理论研究应优先于语言训练,研究对象应聚焦于敌人、竞争者或经济发展水平接近本国的国家。研究群体需针对与问题直接相关的决策阶层。研究方法应强调人类学、社会学的穿透力。研究时期应选择冲击力强、紧迫性突出的议题,而非泛文化研究。最终目标是依托理论先导的范式,提升区域国别研究的战略价值。
王广涛在题为“国际学界的日本研究”的报告中指出,国际学界对日本关注度呈下降趋势,但日本安全政策演变仍是前沿议题。对此,一方面需借助英文交流,引入全球学者的视角,将日本研究与比较政治、国际关系等中观理论相结合,特别关注日本案例在理论构建中的独特贡献。另一方面应将地方性知识与通用理论相结合,以增强研究的国际对话能力,积极推动“国际日本研究”转型。
牟伦海在题为“战后美国对日文化霸权研究”的报告中指出,战后美国通过制度化的文化战略(如日美文化会议)构建了对日本的文化霸权,其核心机制是培养认同美国价值观的日本知识精英,并促使日本主动参与并内化这一支配结构。该霸权不仅巩固了美日同盟的文化基础,更导致日本在知识和精神上形成对美的“半永久性依存”,同时日本保守势力在依赖美国支持的过程中,亦呈现出战术性认同与潜在反美的复杂性。
研讨会共设五个分科会。第一分科会以战后日本历史进程为主题,围绕日本国内统一大市场、日本货币政策、日本经济国际影响力、战后东亚国际秩序、日美同盟、日本能源发展战略、日本国家创新系统改革等议题做了深入探讨。
第二分科会以战后日本政治外交与安全战略演变为主题,就日本海洋安全战略、美日“印太”国防工业合作、日本经济安全保障政策、日本“反击能力”建设、日本环境外交战略、日本极右翼政党崛起及日本小多边外交等议题展开热烈研讨。
第三分科会以战后日本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为主题,针对丰田汽车的电动化战略、日本社会个体化进程、日本“银发民主主义”、日本地方创生战略、中日老年人监护服务体系、日本家庭教育支援、日本二战历史书写与记忆等议题进行深入分析。
第四分科会以战后中日关系变迁为主题,就日本对台政策、中日关系与历史认识问题、中日高端产业合作、日本“Z世代”的对华好感度、日本政教关系等议题做了深入剖析。
第五分科会以历史与区域国别研究方法为主题,围绕东亚区域史研究、区域国别学学科发展、日本侵华历史、中日人文交流等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大会闭幕式由唐永亮主持。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副院长崔健、西南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千里、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副主任朱安新、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郭海、吉林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肖传国分别代表五个分科会向大会汇报分科研讨情况。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院长、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任周异夫代表中华日本学会2026年年会联合承办方发言。
杨伯江作大会闭幕总结。他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震荡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其烈度不亚于80年前二战结束之初,同时全球化的变量累积、信息化的长足发展又导致国际体系的运行机理、国家间关系模式不但与战时迥异,也与冷战时期截然不同。国内国际互动关联更紧密,国内因素对对外关系的影响更直接,国内形势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更大。在此背景下,日本问题不单是区域国别研究的一个典型案例、需要从多学科交叉视角切入,同时更需要增强中国问题意识、从总体国家安全观战略高度加以审视。
学术研讨会之前,举行了中华日本学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举行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学会负责人,决定了副秘书长人选。大会设置的自由组合开放式平行论坛也获得与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至此,中华日本学会2025年年会暨“起点与轨迹:战后80年的日本与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完成全部议程,圆满落幕。
(张勇、吴限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