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所学术交流简报(2022年第21期)我所举办“关于东北亚地缘政治时空变迁的思考”学术讲座
2022年7月20日,我所综合战略研究室、中日关系研究中心与院东海问题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系列讲座(之二)”,邀请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刘雪莲发表题为“关于东北亚地缘政治时空变迁的思考”的学术报告。杨伯江所长主持,吴怀中副所长及我所科研人员线下或线上出席并参与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外交学院等单位专家受邀现场出席活动,并进行点评。
刘雪莲教授从东北亚地缘环境及其特点、东北亚地缘政治结构的历史变迁、东北亚地缘政治变迁的历史遗产、当前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几个关注点等四个方面对东北亚地缘政治进行详细梳理。她指出,东北亚因大国林立、不同地缘类型国家齐集等原因,地缘环境非常复杂。东北亚地缘政治结构反映了这一地区政治发展的基本态势。历史上,东北亚地缘政治结构经历了朝贡体系、殖民体系与冷战两极体系的变迁,留下了丰富而复杂的历史遗产。上述历史变迁与历史遗产是我们认识当前东北亚地缘政治形势的重要基础。
刘雪莲教授指出,随着中美博弈长期化,当前东北亚地缘政治出现了重大转变,至少有以下值得关注的焦点。第一,美国作为域外力量持续在东北亚地区发挥影响。在美国提出“印太战略”后,其对华遏制方式逐渐从“以海制陆”转变为“以海制海”。美国提出“基于规则的秩序”,视中国为所谓“国际秩序挑战者”,实质上是其推行“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延续,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第二,东北亚各国在海洋领域的冲突将更加突出。二战后日本依托“边缘地带”的“岛国”特性,实现“脱亚入欧”并强调其“海洋国家”特点,一度成为东亚海洋区域主导力量。随着中国不断走向海洋,并被日本视为威胁来源,中日在海洋领域的地缘关系定位出现了新的变化。第三,俄罗斯的政策偏向将重塑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俄乌冲突后,俄外交出现“亚洲转向”,近来俄朝关系趋近给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带来新变化,出现了与“冷战”时期不同的、经过全球化洗刷的国家主义抬头趋势。第四,东北亚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存在显著的错位与脱节。地缘经济对政治的塑造作用有限,美日利用区域安全及经济框架排斥中国,导致东北亚地区一体化进程十分缓慢。第五,东北亚地区整体性与离散性并存。东北亚地区具有以多边模式实现整体性发展的客观需求,但本地区各国发展程度及制度差异性较大,且仍遗留着深厚冷战遗产及军事同盟关系,美国针对中国崛起采取的遏制政策导致新的矛盾性与对抗性。
刘雪莲教授报告后,与会专家进行了点评,高度评价了报告的学理深度与现实价值。外交学院苗吉副教授表示,刘雪莲教授对地缘政治的历史变迁作了详细梳理,以史图结合的“教科书式”的研究方法激发了有关东北亚地缘政治研究的新思考,丰富了有关中国外交中地缘政治思维的理解。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王俊生研究员表示,当下美国深度介入印太地区事务,高度契合其所坚持的“两洋战略”。美国基于地缘政治思维方式,力图“北约亚太化”,将进一步加剧东北亚区域内国家间矛盾对抗,导致政经分离趋势更加显著。有必要对中国在新的东北亚秩序中的角色定位进行深入探讨。我所吴怀中研究员指出,刘雪莲教授对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分析既有历史纵览也有现实对策,对于把握当下的地区局势具有重要价值。当下,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美日韩在意识形态领加强对华牵制围堵,日韩对内重视经济安全保障,对外加强对美安全依靠,东北亚地缘政治中的不稳定因素逐渐上升。我所卢昊副研究员表示,刘雪莲教授在纵向梳理东北亚地缘政治变迁进程的同时,亦在权力、制度及观念三个横向维度上深入分析了影响东北亚地缘政治的主要因素,而且特别强调全球化与地缘政治在学理及实践层面的结合,这十分契合并将有助于新时代地缘政治学理论的创新发展。点评环节后,刘雪莲教授与参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互动。
杨伯江研究员做最后总结,感谢刘雪莲教授拨冗进行的这场高质量学术报告,认为讲座体现了较强的跨学科综合研究特点。他指出,东北亚国家间关系悠久、丰富而复杂,历史基因对现实政治的影响重大而直接。在东北亚区域秩序构建过程中,需要避免“唯实力论”陷阱,注重发挥传统优势,加强国家间经济与文化纽带建设,探讨在“低政治”领域开展治理导向型、功能性区域合作。
(综合战略研究室王一晨 供稿)